這家國企讓內燃機迎來歷史新突破,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不久前,我看到一條驚人的消息:2020年9月16日上午,世界內燃機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新突破,濰柴集團在中國山東濟南,正式發佈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具體而言,他們達到了50.26%。

這件事之所以驚人,是因為內燃機效率的進步是極其困難的。

媒體經常說,現在是科技爆炸的時代。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錯覺。實際情況是,近幾十年來,在爆炸式發展的基本上只有信息技術,只是科技樹的這一個分支而已。IT能夠爆炸式發展,是因為離物理規律的限制還遠,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像內燃機這樣的傳統技術,它的效率受到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限制,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潛力基本上已經挖掘殆盡。

那麼,濰柴為什麼能取得突破呢?

他們自己的解釋是:

50.26%,是世界內燃機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中國內燃機科技再創新高的里程碑。濰柴動力開創五大專有技術——協同燃燒技術、協調設計技術、排氣能量分配技術、分區潤滑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解決了高效燃燒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使柴油機本體熱效率超過了50%。

很好,這是技術層面的原因,可以理解為在各個層面用上最新的IT技術,幫助挖掘機械的潛力。那麼,在管理層面有沒有特別的經驗呢?

最近,我又看到了相關的報道。《大眾日報》9月17日的文章《全球首款熱效率超50%商業化柴油機,山東造!為什麼濰柴可以?》,提供了許多有趣的信息。


這家國企讓內燃機迎來歷史新突破,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首先是關於這項成果的意義的信息。

自1897年問世以來,柴油機歷經改造升級與新技術應用,熱效率從26%提升到46%。但隨著排放標準日益嚴苛,熱效率提升難度越來越大,突破50%成為世界公認的技術難題。歐美個別商業化項目最高只到48%,突破50%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濰柴發佈的這款‘WP13H’發動機,不僅本體熱效率超過50%,且能輕鬆滿足國六/歐Ⅵ排放要求,並率先具備了量產和商業化條件。”中國工程院院士蘇萬華說。

熱效率跨過50%大關對節能減排有重大意義。王寶軍介紹,以目前46%的行業水平估算,熱效率提升至50%,柴油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均可降低8%。目前,中國重型柴油機市場保有量700萬臺,如全部升級,每年可節省燃油33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495萬噸。

譚旭光說,掌握這一核心技術,不僅讓濰柴擁有了10年的產品議價權,還能帶動上下游產業全方位提高技術標準和製造水平,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然後是關於研發過程的信息。

自2015年起,濰柴就瞄準50%熱效率展開專項攻關,先後投入42億元、千餘名研發人員,最終突破五大顛覆性技術,攻克了高效燃燒、低傳熱、高可靠性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

行業內,戴姆勒·奔馳、沃爾沃、康明斯這樣的國際巨頭都在攻關,但只是在實驗室且附帶餘熱回收裝置的情況下達到50%。做出可商業化、本體熱效率50%的柴油機,簡直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

研發過程中,發動機上60%以上零件被重新設計了一遍。很多部件,要向供應商定製。

“我們做不了”“生產任務緊,要延遲出貨”……供應商一聽要為這個項目開發零部件,幾乎都是推脫敷衍。平時幾千元一臺的增壓器加上開發費,一家零部件供應商張口就要280萬元,還冷嘲熱諷:“你們要做成,簡直是天方夜譚。”

“給!”王志堅一咬牙,帶著李志傑南下拜訪供應商,放下甲方的身段,說盡好話,懇求對方儘快出貨。

幸運的是,濰柴內部對做強發動機主業一貫堅定支持。“50%熱效率項目,投入上不封頂!”譚旭光大手一揮,定了調子。

王志堅說,這期間,僅無效方案導致的費用損失就超過5000萬元。到今年,濰柴對該項目的總投入定格在驚人的42億元。人力和智力支持也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發動機研究院共有2000多名研發人員,千餘人參與了此項目研發。

……

在濰柴,每一名博士都可組建屬於自己的博士工作室。或許是為了表達一種信心,李志傑的博士工作室直接命名為“50工作室”。申請經費時,他心裡也沒底,鼓足勇氣填上了500萬的“天文數字”。沒想到,幾天就批了下來。

研發坐“冷板凳”,但優厚的激勵卻讓研發人員心裡熱乎。50%熱效率柴油機項目核心成員平均收入,比做成熟項目的同事高出約80%,濰柴上下沒人提出不同意見。

濰柴研發人員說,只要有需要,項目團隊一個電話打出去,所涉部門人員,不管身在何處,都會第一時間趕來,哪怕是在半夜。

仔細觀察“WP13H”發動機樣機,會看到一絲過火後發黑的痕跡。

今年5月的一個週日,在一次臺架試驗中,樣機熱效率第一次突破了50%。狂喜過後,大家計劃當晚再驗證一次。想不到樣機試驗出現意外:因高壓油管竄油引發火情,一半發動機零部件被燒。

看著耗時近8個月“攢”成的“寶貝疙瘩”被燒得黑黢黢,大夥垂頭喪氣。

但到了6月初發獎金時,團隊成員們都愣住了——他們不僅沒有因樣機失火挨罰,反而因為修復後的發動機被驗證熱效率的確突破了50%,拿到了當月的研發前置激勵獎金。

正向激勵、寬容失敗,是濰柴給予研發人員的無限“溫柔”。

濰柴的每個研究院每年都有2000萬元的機動研發經費,沒有獲集團批准的項目,可以直接動用。博士為研發買東西,幾千元錢的可以先買後報備,報銷時不需出具具體名目,用譚旭光的話說就是,“我相信這些博士”。

這些日子,濰柴動力產品與價值工程部部長劉興印,正為一件事情犯愁——花錢。近10年來,濰柴發動機業務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00億元,隨著發動機熱效率提升、氫燃料電池等項目的推進,研發逐漸進入“無人區”,投入持續加碼。譚旭光提出,2021年研發經費預算將達到前所未有的50億元。為此,劉興印必須儘快拿出研發支出的詳細計劃。

……

實現50%的突破,歸根結底勝在了人才。濰柴的人才家底,可謂相當殷實,對此,濰柴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魏兆宗頗為得意。

2018年,濰柴濰坊本部的博士數量是38人,如今已達到163人。今年,濰柴招聘的碩博人才約700人,其中已簽約博士100餘人。

今年9月,面向燃料電池、電控兩個方向,濰柴進行了兩場中高端領軍人才的社會招聘。魏兆宗找到專業的獵頭公司,對方調查後回覆,兩個方向90%以上的領軍人才都已在濰柴麾下,“再招只能去海外了”。

“就像釣魚‘打窩子’一樣,濰柴面向相關領域的頂尖高校、頂尖專業進行人才的集中招引。”魏兆宗說,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內燃機專業和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專業均屬國內頂尖,今年各有7名、6名和13名博士畢業,其中總計22人被濰柴“割韭菜”式招來。

把高端人才吸引到濰坊,優厚的待遇自不必說。連續兩年,濰柴拿出一億元重獎科技人才,去年個人最高獎勵達1000萬元。高端人才免個人所得稅,科研人員收入是同級別管理人員2倍以上,還享受吃、住、行各方面的貼心照顧……

深夜,濰柴研發大樓依舊燈火通明,一張張年輕的面龐目光堅毅。去年,濰柴將發動機研究院一分為四,涵蓋氫能源、液壓、智能駕駛等更細化、更前沿的領域。譚旭光給魏兆宗定下指標,未來濰柴每個招聘季、每個方向至少要招來20名博士。

下一個全球“首次”,或許就將誕生在他們手上。

看完這篇報道之後,我很高興。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其中沒有一些以前常見的說法,“安於清貧”,“淡泊名利”等等?沒有以前那種常見的宣傳,“別的地方几倍工資挖都不去”啦,“親人生病都顧不上看望”啦,“積勞成疾堅持工作”等等?有的只是多麼捨得花錢,為研發花錢,為人才花錢。沒有以前那種常見的宣傳,“花小錢辦大事”啦,“只花xx年xx月趕上了別人xx年的歷程”啦,有的只是花大錢率先做到了大事。

我想說的是:這就對了!我很多次地呼籲過,現在更多的不應該以花別人10%的錢做出別人20%的成果自豪,而應該以花別人2倍的錢做出別人1.5倍的成果自豪。如果你真的想超過別人,首創一個成果,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面,那麼你就應該投入足夠的資源去做這件事。(為此,我曾做過一期視頻《想要突破美國科技封鎖,砸錢才是硬道理》

馬雲有一句名言:員工離職的原因千千萬萬,但歸根結底是兩條,一,錢沒給到位,二,心受委屈了。任正非也有一句名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人才。這些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但許多機構和企業偏偏就是不這麼做,這就叫做“知易行難”。

濰柴作為一家國企,作為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這些屬性看起來都跟新潮思維距離比較遠。但它居然能夠突破這些固定印象,走上了正道,真是令人深受鼓舞。如果這樣的企業能夠越來越多,那麼什麼樣的困難我們不能克服呢?什麼樣的奇蹟我們不能創造呢?

科技是人類發展的正道,我們要走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