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開炮”王成原型:被俘回國,受警告處分,80年代恢復名譽

王成是《英雄兒女》中家喻戶曉的志願軍英雄形象,他那句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經典臺詞更成為時代記憶,在國人耳中不斷激盪。

“向我開炮”王成原型:被俘回國,受警告處分,80年代恢復名譽

《英雄兒女》王成

作為藝術形象,王成的英雄事蹟來源於三位志願軍戰士。一位是戰鬥英雄楊根思,王成最後手握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的鏡頭便取材於他。另外兩位於樹昌和蔣慶泉都是志願軍的前線步話員,他們都在萬分危急的時刻向指揮部喊出了“向我開炮!”,不過於樹昌在戰鬥中犧牲,而蔣慶泉則不幸被俘。雖然蔣慶泉於戰爭結束後回國,但其事蹟卻因這段戰俘經歷被人遺忘,直到1981年才被恢復名譽。

蔣慶泉1949年入伍,1952年入朝作戰,是23軍67師201團2營5連的一名步話員。1953年4月18日,蔣慶泉所在連隊奉命進攻石峴洞北山。攻堅戰異常慘烈,雖然攻佔了山頭,但蔣慶泉連隊只剩下十幾個人,連長、排長、班長都已犧牲。面對蜂擁而上的敵人,看著身邊身負重傷的戰友,蔣慶泉通過步話機向指揮部報告了他們所在的位置,並高喊“請向我的碉堡頂開炮,向我開炮!”

這句話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向我開炮”王成原型:被俘回國,受警告處分,80年代恢復名譽

蔣慶泉

指揮部急忙回應“會不會對你造成影響?”蔣慶泉連忙喊道“別管了,快開炮!”蔣慶泉與指揮部這段令人感動的對話被23軍戰地通訊員洪爐所知曉,他很快寫下了通訊稿《頑強的聲音》。而正當部隊要將蔣慶泉的事蹟向全國宣傳,為其記功的時候,蔣慶泉的名字卻出人意料的出現在了美軍提供的戰俘名單上。英雄怎能當俘虜?受此影響,蔣慶泉的事蹟便被壓了下來。

那蔣慶泉是如何被俘的?

其實從蔣慶泉的那句喊話中不難聽出他已經做好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不過,這時卻發生意外。據23軍軍長黃浩(時任201團副團長)回憶說,就在這個節骨眼上,23軍的火炮陣地恰巧出現了彈藥供應問題,導致沒能及時向蔣慶泉處發射。

而就在蔣慶泉等待炮擊的時候,卻被敵人發射的炮彈震倒,蜂擁而上的敵人又向蔣慶泉的碉堡內投擲了幾枚瓦斯彈,蔣慶泉便失去了知覺。等到蔣慶泉醒來時,他已在美軍一輛卡車上,不久被拉往了漢城的戰俘營。

“向我開炮”王成原型:被俘回國,受警告處分,80年代恢復名譽

在戰俘營內,蔣慶泉受到了敵人的輪番審訊和各種威逼利誘,但蔣慶泉不為所動,堅持信仰,心念祖國。敵人為他指出三條路:去臺灣、去日本和回大陸,蔣慶泉毅然選擇回大陸。敵人說他選擇了一條死路,蔣慶泉說就算死也要回到祖國。眼看蔣慶泉態度如此堅決,敵人又將他轉移到了濟州島的戰俘營內。

1953年8月6日,蔣慶泉和戰友們以交換戰俘的形式回到祖國,此時朝鮮戰爭剛剛結束10天。

回國後,蔣慶泉和其他回國人員被送往昌圖接受教育改造。雖然蔣慶泉向敵人透露了所屬部隊的番號,但由於他在被俘期間立場堅定,再加上23軍證明其在陣地上曾喊出“請向我的碉堡頂開炮,向我開炮!”,蔣慶泉被從輕發落,保留了軍籍和黨籍,處以黨內警告處分。

“向我開炮”王成原型:被俘回國,受警告處分,80年代恢復名譽

改造完畢後,蔣慶泉按規定復原。雖然他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但由於這段戰俘經歷,他一直沒有向家人朋友,包括他的妻子和兒女透露關於參戰的一絲信息。他要把這段故事爛在肚子裡。《英雄兒女》上映後,蔣慶泉在王成的身上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雖然內心澎湃,但外表卻十分平靜。

蔣慶泉並不知道,王成的形象就是以他為原型的。當時為他寫下通訊稿的洪爐,由於不能發表文章,便以通訊稿為藍本,把同屬23軍於樹昌的事蹟寫成《向我開炮》,遂有了經典之作《英雄兒女》。

而洪爐也一直沒有忘記蔣慶泉,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尋找他。直到2010年,洪爐與蔣慶泉相見,他在抗美援朝的事蹟才被人所知。此後蔣慶泉又見到了他的老首長和老戰友,瞭解到當時的相關情況後,蔣慶泉的心結被打開。後來,蔣慶泉參加過一些電視節目,在熒屏上講訴抗美援朝的經歷,並回應自己和王成之間的關係。

對於自己和王成之間的關係,蔣慶泉說他只是一個志願軍老兵,不是熒幕上的王成。王成是於樹昌,是眾多犧牲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代表,不是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