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首次出席的這場活動,選擇的地點有深意

撰文 | 餘暉

政知君注意到,8月23日,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啟動儀式舉行,劉鶴出席。

這是十九大後,分管科技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首次出席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地點,定在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

分管科技的副總理

2018年劉鶴履新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商務、金融和科技等領域的工作。在過去的2年多,劉鶴多次就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

2018年4月,劉鶴曾到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調研。

在那次調研時,他提到,科技系統“要認清國際大格局,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歷史責任感,儘快補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劉鶴還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

2018年9月5日,劉鶴召開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那次會議再度提到了大背景,即: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外部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能力將是決定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那次會議結束後不久,劉鶴去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之一的上海,聽取了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深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超導科技有限公司的意見建議。

多說幾句。

除了部署工作之外,與科技相關的重大事件也是劉鶴在負責。

據官方報道,今年7月,劉鶴曾聽取中科院有關情況彙報,並要求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

今年推遲了3個月

劉鶴昨天的活動,依然與科技有關。

據央視報道,8月23日,“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啟動儀式”舉行,出席活動的有: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蔡奇

在現場,劉鶴分別與湖北武漢分會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視頻連線。

劉鶴首次出席的這場活動,選擇的地點有深意

劉鶴首次出席的這場活動,選擇的地點有深意

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湖北省通過強化科技支撐,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效果。

儀式結束後,劉鶴參觀了“科技戰疫”“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惠民”等小型展區。

劉鶴首次出席的這場活動,選擇的地點有深意

政知君瞭解到,2001年3月,國務院同意設立“科技活動周”。

根據相關批覆,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週為“科技活動周”,在全國開展群眾性科學技術活動。今年是全國科技活動周舉辦20週年。

劉鶴首次出席的這場活動,選擇的地點有深意

從主題上來看,2018年、2019年的科技活動周舉辦的時間是當年5月19日至26日,主題分別是“科技創新、強國富民”“科技強國、科普惠民”。今年的活動比往年要推遲3個月,主題是“科技抗疫、創新驅動”。

從出席的人員來看,出席2018年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出席2019年啟動儀式的是蔡奇和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

科技抗疫

“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要更加重視以人的生命健康為中心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

今年6月18日,劉鶴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的書面致辭上,曾特別提到“以人的生命健康為中心”。

政知君注意到,在今年6月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衛生健康委和中國科協等聯合發佈的《關於舉辦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通知》中,曾明確本次活動的內容,其中第一個就是展示科技抗擊疫情的成效,包括:

  • 藥物、疫苗、溯源、傳播途徑、動物模型等科研攻關新進展
  • 呼吸機、負壓救護車等疫情防控新技術新裝備
  • 科普工作在普及抗疫知識方法、助力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地點

政知君瞭解到,科技活動周還將展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特別是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等。

還有個細節值得關注。

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啟動儀式地點選擇在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

政知君注意到,這是十八大後首次將地點選擇在這裡。

2013年、2014年是在全國農業展覽館新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2018年和2019年,地點都是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據官方介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中關村還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選擇在中關村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資料 | 新華社 人民網 央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