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算了一下,龍應臺女士今年也已68歲了。

我是從《目送》認識的她,那時候,只覺得她的文筆,是柔軟溫暖的,也曾因她與父母的那段溫情故事而溼了眼眶。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的龍應臺,回到了臺灣國立大學教書。

第一天去往學校,父親龍槐生開著他的那輛運送飼料的小貨車送她,快到學校時,他沒有停在大學正門口,而是拐在了側門窄巷邊,卸下她的行李後,龍槐生爬回車內,伸出頭對她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

說完後他緩緩倒過車,駛出了巷口,直到車子轉彎不見了,她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幾十年後,當龍應臺目送父親的棺木緩緩滑向火葬場的爐門時,她也終於瞭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故事,如同朱自清先生目送父親的背影一般,曾深深的擊中了我的心靈。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沒想到時過境遷,再次從書以外的地方認識她,是在看到那場港大演講後,教授們同聲歌唱《我的祖國》,她打哈哈笑著忽略。

這個曾經影響了幾代年輕人的知識分子,這個當年真摯的說出她永遠是湖南人的知識分子,面目再也不復當年。

少女時期,出生於臺灣一個貧窮的家庭

龍應臺,父親是國軍軍官名叫龍槐生,湖南人,十幾歲時他挑著扁擔去街上賣東西,遇到軍隊走過,就“意外”的參了軍,這一走就是一生。

她的母親叫美君,浙江淳安人,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叫龍應揚,被放在奶奶家養著,眼看情勢急轉直下,美君去湖南衡山接兒子去丈夫團聚時,這個孩子死活不肯跟她走,那一剎那,她決定等戰爭過去再來接孩子。

這個決定也讓她後悔了一生,因為夫妻倆跟著戰敗的國軍來到了臺灣,再次回來看到自己的大兒子,已經是38年後,1987年。

1952年,在臺灣他們生下了女兒,取名“龍應臺”。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林青霞與好友龍應臺


出生於臺灣的她,早些年每次說起,她都不忘自己是個湖南人,直到將父親的骨灰送回故鄉,她才第一次去了湖南衡山。

童年時代的她,與無數來臺的外省家庭一樣,飽受著貧窮的滋味,母親靠編制漁網養家,父親為了湊她的學費,只有到處借錢。

少女時代,龍應臺就開始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思想特質,對於學校的功課,她經常徘徊在前十名,更多的時間都是花費在看羅素、尼采的哲學書上。

17歲時就進入了臺南成功大學外文系就讀,畢業後在一所大學做助教,可以說這段時間為她的文學素養汲取了非常多的養分。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青年時期,赴美留學,結婚生子

23歲的龍應臺赴美留學,一待就是8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她留美任教。

這期間,她以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在臺灣掀起了一股龍捲風,筆鋒尖銳的質問他們: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要大膽的告訴他們,你很生氣!”

也是這個時候,很多人才知道,原來言辭激烈的龍應臺,竟是個女的。

一年後,她在美國與任外交官的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她的心裡卻沒有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家。

1983年8月,也就是出國10年之後,龍應臺同德國丈夫,一起回到臺灣,先在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龍應臺與母親美君


這一待就是三年,也是這時候她的《野火集》出版,因為犀利批判的語言,這把野火迅速“燒遍”整個臺灣,根據統計,僅僅21天內就再版24次,幾乎每五個臺灣人就擁有一本。

野火集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對臺灣影響力極大的一本書,放在今天來看,頗像少年時的韓寒。

書出了,龍應臺在幹什麼呢?

她在喂孩子奶,因為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出生了,中文名叫華安,龍應臺與很多女作家不同的一點是,她對於孩子是極其迷戀,卻很少提及自己的丈夫。

在臺灣的三年,野火雖然在“狂燒”,可她的德籍丈夫卻越過越不得志,語言的不通,事業的受限,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並不好受,他決定去瑞士工作。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野火集


龍應臺就帶著孩子隨同丈夫一同飛去了歐洲,先居瑞士,後居德國,相夫教子,寫文出書,這一過就是13年,文字以關注臺灣文化現狀為主。

她也喜提“臺灣文化界的重炮”之稱。

中年時期,從全職媽媽到文化部長

因為她是臺灣人,丈夫德國人,孩子又要學英語,這三種語言時不時的切換,孩子經常會混淆,而她也如個市井婦人般抓狂。

朋友來看她,會很驚訝的問她:“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黃臉婆!”。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龍應臺與大兒子安德烈


龍應臺是個有抱負和野心的人,在當久了全職母親後難免會覺得失落,也就在那時,馬英九找到了她,希望她能任臺北的文化局長。

其實在這之前,他曾找過蔣勳,也就是 《蔣勳說紅樓夢》 的蔣勳,臺灣知名作家,不過他推薦了龍應臺,理由是:那是一個有抱負的女性,她很適合。

龍應臺走馬上任了,回臺灣時候,大兒子14歲,小兒子10歲。三年任期一到,她再回德國時,和兒子有了隔閡。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蔣勳


大兒子正處青春叛逆期,有了女友,喜歡搖滾,他不再讓龍應臺擁抱他,離她很遠,如果母親出現在他和朋友當中,會覺得很丟臉。

龍應臺決定用一種寫信的方式,與兒子重新認識一遍,這就有了後來出版的文集《親愛的安德烈》,成為了無數家長教育孩子的範本。

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上她是成功的,是值得學習的,無數父母引用她的那句教育孩子的名言: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龍應臺曾說過:

“這不是親子書,而是將我的挫折展現出來,這是龍應臺的受傷筆記。”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親愛的安德烈


關於書籍的成功也有她兒子的一部分功勞,所以兩人還“直白”的談論到稿酬問題,龍應臺曾說兒子要和她三七分賬,她三兒子七,龍應臺不服,是她聯繫的出版商,兒子說好吧,那五五分,龍應臺又逗他:“大家是因為我才買的耶”。

兒子氣勢又小了一點:“那你三我七吧”。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讓她回德國後與兒子又重新成了朋友。

而對於她的德國籍丈夫,龍應臺很少提到過,直到2003年,在她出版的《銀色仙人掌》中自序中,公開了自己離婚的事實,那個時候她剛剛卸任,父親也隨之去世,可以說遭到蠻大的挫折,因為丈夫不堪妻子常年漂泊在外,兩人漸行漸遠,最終提出了離婚。在自序裡她寫下:

起身走到書桌前,坐下來,開始寫,寫自己的離婚書,寫完傳出。

可以說龍應臺憑藉“人生三書”在大陸也曾有過不小的影響,可是她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是她去香港居住的日子。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龍應臺


離婚之後的龍應臺,應香港大學之邀,帶著大兒子安德烈去了香港,擔任港大客座教授,並寫下了《龍應臺香港筆記》。

進到這裡為止了,因為後期這個人已經背離了初衷,她花費400天寫了《大江大海》卻被李敖花40天寫成《大江大海欺騙了你》去痛批她的“粉飾太平”,揭露其中的虛假。

再後來,就是人人皆知的港大演講事件,也就從那時,我再也未關注過她的作品。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龍應臺帶著大兒子安德烈在香港 與好友林青霞合影


一個失了大義的人,只有些小節,又何足掛齒呢。

龍應臺,終究是她偏離了曾經的軌道了。

我是@河東獅子,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