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珍稀瀕危物種,是人類共同的朋友。歷史上由於戰爭、農業開發和森林砍伐等人類活動,而退縮到滇西北狹小的區域內,這是它們最後的家園。我們需要儘量保護我們的靈長類朋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西南項目中心副主席兼秘書長蕭今博士對滇金絲猴的處境表示擔憂。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蕭今博士說,雲嶺山脈兇猛的食肉動物相繼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當下滇金絲猴最危險的天敵不再是兇猛的動物,而是人類對自然不友好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滇金絲猴分佈區內藏族、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白族、普米族等眾多少數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有狩獵習慣。除了使用土槍外,還用鋼絲套下扣套麝,麝身上有香,麝香是名貴中藥,他們取香換錢,不少滇金絲猴也死於這些鋼套。

從1960年起,原始的狩獵方式被大規模的獵殺所替代。人與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村民告訴我們:生產隊時,一年三季組織集體上山打獵,見啥打啥,打了交公,社員按人口分配。獵物小的是鳥,大的是猴,最大的是野豬和老熊。多的時候他們一天能打七八隻滇金絲猴,打回來,肉分給社員吃,骨頭可以做藥賣錢,一斤五毛錢,一支猴骨架七八十來斤能為生產隊增加收入5元錢。皮也可以賣,每張幾塊錢,大的十幾塊錢……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西藏芒康滇金絲猴保護區內的高山牧場。傳統畜牧業發展需要大面積草場,歷史上很多高山針葉林被人砍伐開闢成牧場,導致滇金絲猴生境破壞、生存空間破碎,棲息地面積縮小

最為嚴重的是解放初期為了經濟建設,林業部門把此地設為採伐區。幾十年內油鋸響聲不停,大片森林不斷被砍伐,滿江都是漂浮的木材。往昔成片的原始森林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滇金絲猴的自然種群被隔離,各猴群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近親繁殖導致種群退化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直到今天,雖然很少有直接獵殺動物的事件出現,但是砍伐樹木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周邊居民冬天取暖,燒木頭,每家都要取森林樹木積存薪柴。

在滇金絲猴棲息地的南段,近年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白芸豆,對滇金絲猴棲息地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白芸豆是藤蔓植物,生長過程需要竹木做搭架,為了避免破壞森林,保護區也禁止居民砍伐樹木搭架子,但這又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計收入。規模化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導致村邊的林木被砍光,如有些村民就上山砍箭竹。箭竹生長在南部滇金絲猴活動的棲息地,也是滇金絲猴的一部分食糧,過度採伐導致棲息地的生態系統被破壞……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被砍伐的高山暗針葉林。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分佈火拉群、小昌都種群和米拉卡種群。近代以來由於森林採伐、牧場擴張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滇金絲猴棲息地內部斑塊化和破碎化的趨勢仍在持續演進

此外,滇金絲猴棲息地在雲嶺山系北、中、南三段,這裡流淌的河谷和屹立的山脊成了猴群來往的天然障礙,加上日益發展的城鎮、公路和旅遊區又造成了猴群的人為隔離。三大片區互不連通,造成猴群無法向周圍生境擴張。

同時,保護區內的破碎化程度南段尤其嚴重,蘭坪、雲龍保護區和雲龍天池保護區的山體空間體量較小,村鎮密集,老君山的兩個猴群受到兩個景區和周圍大量村民活動的影響比較嚴重。

簡言之,滇金絲猴分佈區人口活動負荷超過了土地自然的容納量,人的活動範圍擴大,與滇金絲猴活動範圍產生衝突,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和森林斑塊增加,滇金絲猴棲息地喪失和種群隔離,缺乏基因交流。

西南林大崔亮偉教授、大理大學的黃志旁教授對此都憂心忡忡:沒有“雪山精靈”的雪山還是雪山嗎?沒有滇金絲猴的雲嶺山脈還是雲嶺山脈嗎?

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高原溼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科學總顧問、SEE諾亞方舟項目管理委員會科學專家委員楊宇明教授長期關注滇金絲猴的珍貴价值。他介紹:“滇金絲猴作為旗艦物種,在整個生態系統和它分佈的地理區域發揮的作用非同一般。從地理學上看,一般的物種進化路徑起源熱帶,從南向北、從高往低擴張。而滇金絲猴卻是由低向高處發展。它的演化路徑可以說代表著靈長類動物類型中分佈海拔最高和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代表著生物進化的頂尖。對整個生物進化以及人類歷史的發展意義重大。滇金絲猴在整個生物演化、進化,特別是對環境適應方面,對人類關係的研究至關重要。”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楊宇明教授告訴記者,研究滇金絲猴,可以打通學科間的壁壘,解決過去不同學科間的研究難題:現在研究地質歷史演變絕大部分是靠來自地學的直接證據,研究生物進化的也很少跟地質歷史演變結合。生物學現在已經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很少有人去跟地學聯繫。

如果把交叉學科不同的優勢、不同研究的熱點結合到一起,地學上解釋不了的問題,從生物學解釋。同時,通過地理學研究支撐生物學上單獨回答不了的一些問題。所以從兩個學術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來看,滇金絲猴在整個地質歷史演變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證據,沒有哪個物種能夠替代。

史料記載,古代的滇金絲猴分佈區域曾經非常廣泛,後來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它們才逐漸退縮到現在的雲南與西藏交界一隅——金沙江與瀾滄江夾峙的雲嶺山脈,目前只在西藏的芒康,雲南的德欽、維西、蘭坪和麗江等五縣雪線附近才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楊宇明說:“整個動物界最像人的靈長類動物就是滇金絲猴。滇金絲猴是極端類型的代表。通過研究它,對人類的生理學適應性,對生態環境適應等方面的生命醫學研究都非常重要。滇金絲猴是高山亞高山寒溫性生理生態系統的一個標誌性的旗艦物種。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演化、發育、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個物種消失了,對生態系統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人能夠回答。所以必須對滇金絲猴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研究它在保護生物學、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等方面意義重大。再不研究到時候對象都沒了,我們也就永遠失去機會。”

不改變人類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不處理好人與猴子的關係,像過去一樣繼續向森林索取,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就再也看不到滇金絲猴了……

2017年,滇金絲猴全境監測集結號嘹亮吹響!

11月18日,“滇金絲猴全境動態監測項目”啟動會議在昆明召開。

時任雲南省林業與草原局野保處處長鍾明川主持會議。確定滇金絲猴全境監測由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負責協調組織和行政管理。

這次會議的規模不大,但開創了全新的社會公眾關注瀕危物種保護和社會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保護、監測和科研模式,也是全球自發現滇金絲猴以來首次開展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全境同步動態監測。

全境監測調查要求全面準確地查明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和分佈,包括猴群的地理分佈位置、活動範圍及活動規律。同時,運用最新基因科技手段,通過糞便DNA測序,瞭解猴群的親緣關係、遺傳變異和基因交流,建立滇金絲猴基因庫及全境地理信息數據庫;首次突破單一學科調查內容,加入社區影響要素,瞭解滇金絲猴分佈區內主要棲息地及周邊地區的人口、村鎮、交通、經濟發展等特點、變化等;掌握滇金絲猴種群的自然生境及變化因素,以及猴群受干擾現狀和保護需求。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自1979年研究者觀察到野生滇金絲猴以來,雖然多次進行過滇金絲猴地調研,由於資源不足而均不盡人意:範圍不夠大,沒有一次對滇金絲猴所有種群做本地的全境調查和監測,種群數、分佈區域和棲息地現狀均不夠科學明晰。

“1998年以來,林業部門組織過多次調查,但因分區域和由不同的團隊完成,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生境狀況、保護管理成效,以及受威脅因素、保護需求等數據和情況不完整,難以為各級政府保護滇金絲猴提供科學支撐。”現任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院長鍾明川對滇金絲猴歷次科考監測深有體會。“這次監測由政府部門組織,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資助,滇金絲猴分佈區各保護地管理機構、多家省內外專業機構、以及當地群眾參與,超過150位人員參加到調查的各項工作中。”

這是一個由政府機構、環保組織、科學家、社區群眾共同組成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大家分工明確,路徑清晰。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監測行動集合了國內頂尖科研力量,由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和雲南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管理和巡護人員為主組建的野外調查隊在各保護區同時展開多次野外監測,綜合運用直接觀察、間接觀察、猴群糞便收集及社區訪查等辦法採集數據。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雲南省雲龍縣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下成片森林被人類砍伐開墾成梯地,雲龍縣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之一,具有山區、多民族、貧困三大突出特點。全境滇金絲猴保護區內還存在山林放牧對森林草甸資源的利用、種植和林下采集、生活用柴、蓋房屋砍伐木料、道路修築等生產與生活方式導致自然修復能力的下降

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研究院肖文教授團隊完成調查監測工作的整體策劃,整理地理信息的相關數據分析;

北京鏡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滇金絲猴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的彙總、整理與分析,並對項目報告進行校對與修改;

雲南大學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於黎教授團隊負責滇金絲猴猴DNA遺傳資源庫建立及遺傳多樣性分析;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負責協調西藏區域的調查監測活動;

昆明中遠環境保護科技諮詢中心,負責社區生計與對資源利用和保護措施的調查設計與調查實施。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中國週刊》2020年9期

失樂園 人類最親近的靈長物種瀕危

中國週刊

《中國週刊》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