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等成語典故,對三國蜀後主劉禪作了無情嘲弄。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三國文化專家羅開玉和謝輝所著《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認為,從帝業上看,劉禪不失為中常之君;從帝品上看,劉禪是中國歷史上肚量大的、節儉的、真正愛民、寧願自己蒙怨,又確被後人誤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在東漢末年,劉備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的夷陵大戰中敗給了東吳陸遜,最後在章武三年(223年)春,白帝城託孤,蜀國元氣大傷,隨後劉禪繼位,史稱西蜀後主。

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在三國演義中,將劉禪描寫的極為不堪,甚至是略有貶意,後世更是認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大家都認為,劉禪在位期間,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即使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能夠挽回西蜀滅亡的結局,最後蜀國終於被魏國所滅。

難道劉禪真的是這樣軟弱無能,不堪大用嗎?其實,歷史上的劉禪可不是這個樣子的。據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劉備遺詔中明確地寫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過於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說的就是諸葛亮誇劉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才堪大用,皇位可以放心傳給劉禪,這也就是說,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基本都十分相信劉禪的才華。

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劉禪在位41年,蜀國老百姓休養生息,國泰民安,蜀國也未出現內憂外患,其實也能證明他有智慧。劉禪在公元223年登基,一直到公元263年才成為亡國之君,稱帝總共41年,而且是在三國時期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家要知道,在三國那種群雄割據、戰亂不斷的年頭,能夠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肯定是不行的。當然有不少人把劉禪能夠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但是,諸葛亮其實是死於公元234年,在他死後,劉禪仍做了29年的皇帝,如果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又怎麼能延續29年的執政生涯呢?

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而當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重新執掌朝政,並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另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可見他的政治才能,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國平安無事的度過了三十個春。

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分別進攻蜀漢,蜀漢主要的軍力都由姜維率領與鍾會對戰,而鄧艾此時偷渡陰平兵臨城下,諸葛瞻戰死在綿竹。劉禪手上沒有軍隊與鄧艾相抗衡,在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投降。

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首先,綿竹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諸葛瞻和黃崇的軍事能力都不錯。但是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率領大軍直接到達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沒有了主意。臣子們向劉禪提出的建議不是逃亡東吳就是要求南下,沒有人說要堅守城池,他們不覺得蜀漢能逃過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堅守之法。

其次,成都內的軍隊實力不及鄧艾,在當時的情況下,反抗只能產生更大的傷害。而且如果劉禪真的與鄧艾打戰,蜀漢的都城成都就會成為主戰場,那麼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因為這場戰爭會家破人亡,成都地區會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且這場戰爭還不一定能打的贏,如果堅持到姜維的援軍,贏了,但是蜀漢在短時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戰爭。東吳和魏國隨便哪國來攻打,都是必敗之勢。那麼亡國的百姓,他們的生活會更加的困難。劉禪是蜀漢的君主,他的選擇將會決定整個蜀漢百姓的生死。

劉嬋也不願意投奔吳國,在三國中,魏國最強,吳國遲早也會亡國,所以也不願意二次投降。

在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最終蜀國投降。

歷史上蜀國後主劉嬋“樂不思蜀”是否真實呢?

劉禪即便平庸,也不會到愚不可及的地步,說出“樂不思蜀”的話,更多地是一種自保。在他投降後,只有讓司馬昭以為他真的不想復國才能活命,於是乎他迫不得已只能裝瘋賣傻,這樣也成功的瞞過了司馬昭,可是自己也落下了樂不思蜀的罵名。歷史上一直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是又有多少人士真心的關心自己的子民呢?但是他絕對算的上是其中之一,雖然自己被後世辱罵,但是我相信他也一定是無怨無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