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二代”劉金良的新甜蜜事業

“蜂二代”劉金良的新甜蜜事業


85後劉金良是密雲區穆家峪鎮上峪村的養蜂達人,在十里八鄉的蜂農裡,屬他最年輕,在技術上也很有一套。劉金良年紀不大就已成為達人,毫不避諱自己“蜂二代”的身份,但除了耳濡目染的繼承,他更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蜂二代”惦念迴歸家傳


“蜜蜂就是我像我的朋友一樣,那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好,養蜂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這些蜜蜂幫了我們家大忙了。”帳篷、蜂箱、成片的荊花,這是劉金良至今存在腦海中的畫面。一個花期過了,他就隨著父母去另一個花開的地方。父母在前面搬蜂箱、裝車、收帳篷,小劉金良跟在身後幫著收拾些瓶瓶罐罐。


在劉金良的童年,蜂農被稱呼為“趕蜂人”。一個“趕”字,道出箇中艱辛。在傳統的養蜂過程中,他們過著遊牧一樣的生活,一年四季帶著蜜蜂,風餐露宿,追逐優質蜜源植物。


打記事起,劉金良就一直和父母奔跑在大自然中。

“蜂二代”劉金良的新甜蜜事業


“那時候趕蜂人的條件太辛苦,但那種執著和堅韌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說起年幼時對蜜蜂的記憶,劉金良的神情中帶著一種感激和溫暖。


趕蜂帶給劉金良的樂趣和情感,他從來都沒有忘記。家裡依靠趕蜂帶來的收入,供他讀書生活。如今在外工作時間越久,劉金良就越思念家中的蜜蜂。他時刻關注家鄉蜂產業的發展,看到密雲近年來對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力度,看到對蜂產業的扶持,看到未來發展的希望,他決定回家養蜂。


2015年,劉金良辭掉工作,從父母手中接過蜂箱,開始了他的“趕蜂”生活。


“技術劉”帶動同行進步

劉金良並沒有因為家傳的因素,過多陷入傳統經驗。密雲區每年都要組織10多次專家實地指導和外出學習,劉金良對這些機會視若珍寶,痴迷於學習新養蜂技術,漸漸成了大家公認的“技術劉”。


有了“免移蟲”取蜂王漿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加持,劉金良養殖的蜜蜂成活率高、質量好。


僅2015年一年時間,劉金良自家的蜂箱就由100多箱增加至300箱。他還嘗試增加蜜蜂釀蜜時間,製作成熟蜜,提高銷售價值。


“蜂二代”劉金良的新甜蜜事業


“蜂產業的發展需要蜂農共同進步”,劉金良想讓每一位蜂農通過最新的養蜂技術實現增收。但改變傳統的養殖理念需要一定過程,包括劉金良父母在內,對他提出的各種養殖新技術存有疑慮。“大家都怕養不好,造成損失。”


其他蜂農逐漸看到新技術養殖帶來的好處,紛紛開始向劉金良請教學習。今年,他準備推廣“多箱養蜂”技術,通過這種技術養出來的蜜蜂身體強壯,越冬成活率高。


開房車,趕蜂不再艱辛

“雖然我們被稱為甜蜜事業,但趕蜂的條件很艱辛。”劉金良回憶,兒時跟著父母趕蜂,四處奔波追趕花期,反覆裝卸蜂箱,風雨中盡是苦澀。


2019年,劉金良在區政府的扶持下采購養蜂房車,成為北京市第一批“開著房車去趕蜂”的人。說到房車,總會讓人想起舒適的配置和愜意的旅行生活。把房車和趕蜂聯繫起來,確實是一個新鮮的搭配。


房車趕蜂,可以把蜂箱固定在車架上。轉場趕蜂時,通過幾個按鈕的操作,蜜蜂可以自由出入,省去了搬運裝卸等大量工作。駕駛室後面有4平方米的空間,趕蜂人還可以在裡面吃飯休息,降低了趕蜂途中的疲勞。


“蜂二代”劉金良的新甜蜜事業


大品牌,讓增收有盼頭


2019年,密雲區提出“蜂盛密勻”這個大品牌,倡導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蜜蜂養殖,各個合作社符合標準的蜂產品都可以加入品牌。強大的品牌支持,免去了劉金良在銷售方面的大部分壓力。


傳統養蜂,多半是靠天吃飯。趕上氣候條件不好的年景,一年的投入都要打水漂。現在,蜂農可以給蜜蜂上保險,保險金額在65元/箱左右,蜂農只需要承擔12.6元/箱,其餘由政府支付。如果遇到高溫、乾旱等氣象條件不好的年景,蜂氣象指數保險最高可以理賠420元/箱,最大程度降低了蜂農的投入損失,保障他們的基本收益。


有了這些政策支持和保障,劉金良更多思考的事情就是研發更具價值的蜂產品。他想起在江西學習製作“蜂毒”的經歷。“蜂毒”是一種昂貴的藥品原材料,在醫療領域應用廣泛,市場中按克計價收購。目前密雲市場“蜂毒”製作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劉金良把製作技術教授給同行,鼓勵大家轉變經營思路。轉變經營思路後,每箱蜜蜂的產值提升了近50%。


如今在密雲,劉金良和他的同行們有著父輩們無法想象的幸福。“蜂盛密勻”逐漸成為密雲的特色,讓生態山水與花香綠草,凝結成劉金良們的甜蜜事業。


文:劉思祺 舒暢

編輯:田思雨

信息來源:穆家峪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