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洪雅縣名人張柱

張柱,字帶江,號石甫,柳江鎮人。是當時四川書法名人之一。

張柱出身於世代士宦之家,族遠祖張鵬,明朝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張可述,由進士官至貴州布政使司右參議。父親張澄,系乾隆己酉副貢。先人都以書法見長,故對他從小管教甚嚴,要求很高,五歲即開始臨摹古代名人書帖,後來他曾用心研究過古代書法論著,不僅從臨摹書貼中吸取了古書法家的精華,並能獨創一格以“帶江體”著名於世。

嘉慶六年(1801),張柱中辛酉科拔貢,書法深受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錢福載的讚譽。第二年選任四川敘州慶符縣儒學訓導,因在任倔直不阿,不得上司之意,不再出為官,只在本鄉思南書院教書。

嘉慶九年(1804),洪雅知縣王好音奉命纂修縣誌,慕張柱之名,禮聘為編輯。嘉慶十八年書成,全由張柱一人楷寫付梓刻印,流傳至今,尚見其秀勁的書法。

據傳,張柱曾一度在成都開設過書畫裱褙鋪。他以東晉時名書法家王羲之“書成換白鵝”的佳話,將鋪名取為“群鵝閣”。他的書法流傳於省內外,頗受時人讚賞,以至傳為京師貢院書寫“天開文運”匾額,受皇帝獎賜的事。

後來,張柱出任湖北石首縣知縣,石首地處江漢平原,歷年水災,賦稅甚重,民不聊生,眾多逃亡。他到任後,即疏浚河道修築堤防,並召回百姓,發放賑濟,配給荒田,緩徵賦稅,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政績得到該省總督的褒揚,三年後,調任湖北孝感知縣。

孝感地處山區,田地磽薄,且土地歷來丈量不清,豪戶有田無稅,平民田少稅重,或有稅無田,為消除田賦中積弊,帶江重清了土地,使賦稅合理,百姓無不讚頌其公正,為之立祠專祀。

張柱病亡於故里後,他的書法藝術流傳至今,為縣內外人士所讚賞。並曾在民國25年(1936)上海舉行的全國近代書法展覽中,被評為全國近代書家第6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