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A股市場:是投資於未來,還是滿足於當下?

大家對疫情的持續和數據的增長已經有些許麻木了,在某種程度下是短期之內的常態了。

病毒的爆發正在往俄羅斯、印度、日本進發,考驗我們人類的就看最薄弱的地方能控制疫情控制的怎麼樣。而影響我們心理的或許是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感知鉅變、或者是一些突發事件和言論,才會突然再次加劇病毒肆虐帶來的恐慌。

疫情給我們的就業、經濟都帶來了無法避免的重創。中國第一季度的數據初步核算下,GDP同比下滑6.8%,第二產業因為停工的原因更是同比下滑9.6%,引起廣泛的社會思考,乃至於全球化脆弱性下的逆全球化和產業鏈重構也是甚囂塵上。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我們任何人都無法預測疫情這種黑天鵝,就像筆者在春節前的文章中根據非典經歷去推斷新冠的影響,拋開後見之明的偏差仍然無法想象國內結束後國際上疫情的爆發;海航變賣資產去槓桿、押寶航空主業,結果在不可知的疫情攻擊下支離破碎鬧出笑話。

疫情是全人類都不願意看到、不願意經歷的災難,但是疫情下的眾生百態和行為偏差在資本市場當中集中的、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是值得我們琢磨和學習的。

所有人在當下都會出現兩種心態,一種是短期之內的疫情恐慌,一種是長期對疫情會快速恢復的樂觀,或者是長期經濟會恢復的信心。

這就像做一個跨期選擇,人的內心在做選擇,短期的感官是強烈直接的,長期的判斷在感覺上是遞減的。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Pigou在1921年就寫到過:

“我們的預測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可以說,當看待未來的歡樂時,我們會認為它是遞減的”。

同樣的意思,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理查德泰勒也提到過:

“我們10年以後享受到的快樂,同我們今天能夠享受的快樂相比,其對我們的吸引力極為微小”。

舉個例子:

你馬上吃一個冰淇淋的滿足感是100分,如果是想到下一週才能吃到冰淇淋,那感覺只有90分,而如果是下個月才能吃到這個冰淇淋,那滿足感會更加遞減。

說明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和感覺是逐漸遞減的。

內心中有兩種感覺在做鬥爭和選擇之時,當下的感覺是極其直接和強烈的,而對未來的預測和判斷是遞減的,因此就會在當下做出非理性的決策,不管不顧的滿足當下這一刻的感受和判斷。

這個現象在春節假期回來之後的第一天最為明顯,同樣在A股發生的事情,2月下旬開始在國際上重演,一模一樣。總結為對疫情的不樂觀的感覺強烈地超越了對未來恢復的信心。

“對未來的預測和感覺是逐漸遞減的”

這種行為偏差是天生的,所有人都有,疫情行情給了我們很好的展現。

對投資的啟示

那麼我們要怎麼利用這種行為偏差來幫助我們的投資呢?

  • 短期事件,帶來買入優質公司的機會。

三聚氰胺事件之於伊利股份、塑化劑事件之於茅臺,都是短期事件對投資者的影響超過了對公司長期向好的信心。此類事件往往可遇不可求,不過筆者認為疫情行情恰恰就是之於許多個股的“三聚氰胺”和“塑化劑”。

  • 好公司的確定性可能會被低估。

我們在研究公司的長期價值,特別是一些市場公認的好公司、好股票的時候,往往會思考是否是最樂觀的人決定了股價,但是這很難解釋那些始終被看好又每年收漲的股票。

A股就有許多此類股票,那些當時最樂觀的人在十年後看來恰恰是最最少數的那些人。

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大多數人對所研究公司、或者行業的長期樂觀認知也可能沒有完全反應到股價當中,因為我們對未來長期的效用是極為微小的。

如果能找到公司未來持續發展的確定性的話,這也可以是市場對公司存在誤區,因為股價可能只反應了很小的一部分。

有真正信仰的人,才能看清未來的方向,就像張磊說的:“在中國做投資,不適合意志薄弱的人。”

當前的A股市場:是投資於未來,還是滿足於當下?

在不同的選擇下,有人身價倍漲,有人黯然離場,有人焦慮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