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祕它一百年的樣子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民以食為天,今天的飲食結構表面上因為物質的豐富,更加多姿多彩,而四川瀘州,一直在川菜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當然也許有些人不同意,不過同不同意誰說了也不算,老百姓買單才算厲害)。

只是飲食文化是一個非常廣的範圍,無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有自己的飲食喜好,在瀘州比如小吃,今天我們一談起瀘州小吃,一般就是豬兒粑和白糕,再加個黃粑,但是還有很多老一輩人對此不屑一顧,因為人家吃過七八十年前正宗的,所以對今天一些頂著虛名的自然看不到眼裡,商業化並沒有錯,但是你是不是商業化能匹配它本來的價值呢?值得深思。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今天沽酒客要給大家展示和講述的,可能很多今天的瀘州人都不知道的小吃,而它們在七八十年前還非常繁華,如今卻早就淡出我們的視線,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斷層了。下面就讓我們穿越時空來感受一下瀘州老“名小吃”的魅力吧。

清末民國時期,瀘州的民間“小吃”,花色不少、名目繁多、品種極為豐富,用料極為考究。各種產品,色、味、香俱全,而各具特色稱著。今天這些已經沒人提及,沽酒客好不容易找到一些資料和走訪一些老輩人,算是給飲食行業的有心人一點引薦和啟示,更讓喜愛瀘州民俗文化的朋友,能一飽眼福。

並且能從側面瞭解當時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發展的情況,是一副濃縮的民風畫卷。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瀘州的麵食類那些年如何呢?

在之前江陽沽酒客寫過瀘州的早點,以各種麵食為主,但是實際在過去一百多年左右的瀘州,麵食一直都豐富,甚至比今天更加多元化。

那麼麵食中的麵條有多少個品種呢?有雜醬、紅湯、家常、清湯、肉絲、燉雞、雞絲、三鮮湯、鱔魚、鯽魚、團魚、海味、牛肉、羊肉、蹄花、排骨、酸菜肉絲、豬肝、雞雜、肥腸、魷魚肉絲、香菌、荷包蛋、白油燃面、打滷麵、熗鍋面、雞火炒麵、燴麵等不下十個品種。唯當時的“一口鐘”增添了團魚面、鯽魚面、魷魚內絲面(麵條似銀絲,用純雞蛋和麵手工精製),經常賓客盈門,高朋滿座。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這個一口鐘,當時瀘州名小吃的一塊招牌,至少進入上個時間七八十年代以後,由於市場經濟和經營體制的諸多問題,莫名其妙的消失了,這塊牌子如果保留至今,用心經營和傳承,當時瀘州美食文化又一塊名片。如今只有懷念了。

據老一輩人說,一口鐘位於今天瀘州的大什字和老百貨公司之間,原來的天然氣公司門口,很窄的一個巷子,對面是老百貨站,現在好像是些賣衣服的。原來一口鐘最有名的是抄手哈,其他地方不可比的。查詢資料一口鐘是1957註冊的,但是有人告訴沽酒客,一口鐘民國時期已經存在,具體情況卻一直無法得到驗證,希望看到本文有知道的老人朋友進行補充。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麥濃村的雞肉抄手

店名:“麥濃村”,地址:慈善路,主人段明,開創於40年代。抄手餡,用生雞肉去骨剁成;抄手皮,用上等麵粉摻和全雞蛋白用手工精製成,而質量細如綢子,又能回火。剩下蛋黃,用於制面條。湯是原湯,不另加生水,其中加有苡仁、百合。佐料有:豬油、味精、胡椒、蔥花。抄手的個頭有小湯元大,每碗10個。色澤美觀,味更鮮美,是當時瀘州首創,深受廣大消費者的讚譽。

瀘州抄手其實就是南方某些地方說的餛飩、雲吞、扁食等等,當然瀘州人習慣叫抄手,現在一般談四川抄手,成都龍抄手出名,可惜無人知道瀘州的雞肉抄手了,失傳已久了。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周善人”素面給慈悲的人吃的面

地址:今天的公園路。其稱素面,不用肉類,給“斯文人”及“吃齋人”用,但頗為人們喜愛。佐料:採用上等口蘑豆油(盛在碗內要向上爬)和雙曬醋。此外,還有麻油、麻醬、桃油、紅油、味精、宜賓芽菜、姜、蔥、蒜、豌豆尖等計十餘種。一碗麵的重量,老秤一兩(折市秤六錢二五)。其餐具也別致,是一種高腳型小坦碗。佐料與面的比重,不相上下。據說老一輩的瀘州人曾經讚譽:“該面可以下酒”。

今天也有賣素面,看看那個年代人的做法系列和精緻的搭配與分量比例,大家有沒有覺得,你們吃了個假素面。

瀘州一絕範抄手

地點:南門金線吊葫蘆。該抄手餡足、油多、佐料齊,在當地獨樹一幟,建國後,用成品在市內擺過展覽。

走街串巷李擔擔麵

李擔擔家居桂花街。小小面擔,葷素皆備。買上一碗麵,能吃到豬油、麻油、紅油等佐料上十種。最大的特點是熱燙。群眾褒獎:李擔擔麵香半條街。老一輩曾對沽酒客說,你沒吃過真正的擔擔麵,跟今天那些所謂的擔擔麵是兩個概念。完全不在一個層面。可惜我們現在只能想象了。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精緻講究的八寶蓮米稀飯

地址:市區中心興隆街。主人:純子綱(關於純姓不知道老一輩人是不是某個音的問題,因為百家姓沒有純姓,沽酒客查了一下複姓倒有純狐,《國名紀》說,上古有個純狐國,后羿的妻子純狐氏便是那國的人(這是以國名為姓)。“狐狸精”專用姓:純狐,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複姓改的哈。猜測而已。)

創辦於30年代。該店,炊具極為講究:灶臺用立體圖案彩色瓷磚鑲嵌,煮鍋是白銅製,搽得亮晶晶地;餐具先洗,後用布擦淨,給人的印象是:清潔衛生。鍋中的酒米粥煮得熱氣騰騰,粥中有蓮米苡仁、百合、紅棗。還拌以白糖、芝麻、蜜櫻桃、冬條等多種配料。吃時,香甜可口,深為老弱病者喜愛。感覺是有點檔次的地方。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瀘州紅橋豬兒粑確係瀘州名小吃

從這個資料來看,瀘州豬兒粑叫紅橋豬兒粑並不突兀,雖然紅橋豬兒粑在江安,但是在瀘州發揚光大,不知道老闆是不是江安過來的,與今天的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的地點在小什字,招牌“共樂天”。系“瀘州紅橋豬兒粑”之鼻祖。開業約在20年代,該店用料講究,包皮系用磕粉。特色是:粉嫩、油浸浸的,糯性強,上筷能扯起長筋;甜粑放進碟子夾開要流出亮油……;肉的,輔料加有胡椒、味精、四季蔥。每籠成甜各五個。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名字不像小吃的三合泥

地點在花園路。主人:謝陽春。原料:用糯米、黃豆、苡仁,再加少量麵粉混合炒香磨細。烹飪時,用水調和後,再下化邊油煎炒,加白糖。吃時,香甜、糯、秒、燙,美味可口。該品,不屬於大眾化食物,食者不多。

趙餅子的酥鍋盔

地點:東門口。主人人稱“趙餅子”,開業於30年代。該店對“糖酥鍋盔”很有研究,表面層全是芝麻,裡邊空,糖附裡層兩壁上。放入口中,甜香酥碎及化渣;又一種是:椒鹽鍋盜,此種帶綿軟性,系雙層,裡邊可裝菜吃,鹹香可口,食用方便,價格較為便宜。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瀘州也有油茶

原料:麵粉。經發酵後,拉成細條挽成圈用油炸成。吃時,用沸米漿沖泡。在面上配上油炸花生、黃豆、羊油、豬油、牛油芝麻、花椒麵、海椒面、芫荽、蒜苗、姜蔥等十數樣佐料。帶有一種奇特的美味。群眾皆喜愛,為冬季佳品。

民國瀘州的燒臘擔

民國時期,華燈初上,十餘個“燒臘擔子”集中於大什字街頭,滷、煙燻的雞、鴨、兔一排排地掛滿了橫杆,琳琅滿目,引人食慾。而攤上又盛滿著各式各樣的滷食品,營業者又“獨出心裁”在食品上刷上一層香油,使之更鮮豔奪目。其目的:互相竟爭及招覽顧主。主人態度誠實,一般不動秤,薄利圖多銷。

今天瀘州的燒臘還是一直出名。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涼拌腦頂肉瀘州人叫核桃肉

賣“涼拌腦頂肉”的經營形式,是手提篾篼裝上一大盆拌好的成品和筷子數雙,走街串巷、沿河邊叫賣,這類小販十分清貧。然而,對食品做作也很認真,煮好後按份量切成片和好佐料,拌得紅鮮鮮地,撒上蔥花才算完工。銷售對象都是勞苦大眾,花上一個銅元,可見油腥。

可能他們沒有想到,今天的豬頭可比那個年代貴多了。

八寶飯、珍珠丸、夾沙肉

這個地址在韓家坳。是一位老者兒(不知姓名)經營了多年。它的顯著特色:食品在籠裡,始終熱氣騰騰地蒸著。當你要吃某樣時,還要加上芝麻和白糖。真是可口可樂,生意興旺。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已經絕版的雞蹄花、嘉陽怪味雞

地址依然在城中今天摩爾附近叫韓家坳的地方。1944年時,系川劇名醜陳全波經營。“雞蹄花”,是雞煮熟後,用小刀把骨剔去而成,在當時屬首創,“嘉陽怪味雞”是獨家經營。而顧主,都是較講究吃喝的人。這個應該有些檔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絕版沒人會做了。

糯米豆泥湯

南極路,周家經營,約於30年代開業。原料:米和大白豌豆。豌豆先泡漲,加草鹼用大頂鍋、烘爛,糯米蒸成飯。食時,把豆泥加糯米飯盛入碗中再冒上肉湯,加鹽和蔥花即成。吃時,豆泥化渣,糯米香,鮮美異常,價錢便宜。尤其是天冷時更受歡迎。遊人過此,無不吃上一碗。

有點像今天的豆湯飯是不是呢?反正見不著了。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雞油湯圓

地點公園路。選擇上等酒米經人工磨細。心餡用白糖、雞油、桃仁、芝麻、花生、蜜餞糖食等合制,每碗湯圓還另附上麻醬白糖碟一個。店堂設備講究,桌面鋪白檯布,筷子紙包紮頗有今天一次性筷子感覺,炊具整潔,給人一種清新衛生之感。看來主人家頗具心思。

金鉤椒鹽小花生

產地蘭田壩(藍田壩),每日挑進城銷售。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先用香料鹽水煮後經晾乾再烘焦;另一種不下鍋煮,只是用鹽水泡過晾乾烘焦。而第一種為好。所謂“金鉤”,因長顆帶彎曲,粒多而得名。一般都有三、四顆米子。最長的有七顆子,其米子都是油亮亮地,吃時,既香又脆。價格,略高於沙炒大花生。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鹽煮大花生

當年蘭田(藍田)一位老頭經營的最好。他進城叫賣“煮花生”的聲音與眾不同,聲音成了他的標誌,有唱川劇的感覺。他的煮花生,事先經過挑選,因此,顆顆圓健飽滿。此外,煮得,鹽味足,每天都是幾十斤,一旦出現街頭,就會頃刻售。

雞絲豆腐腦

地點:大北門,約在30年代就有了。其特色:用雞湯加全青豆粉打的二流芡,色澤透明豆腐腦細嫩,熟燙。配料齊全:有細條粉、花生米、黃豆、紅油、麻油、芽菜、頭菜、蔥等不下十種。入口後,味鮮美。遠近聞名,至今,知者有口皆碑。

羊肉面

地址:倉街口(今市府路)。主人:周伯南。該店的“羊肉面”,味濃見長。烹製羊肉時加重泡姜泡海椒和豆瓣醬。吃時,再加芫荽和生蒜苗,湯是原湯,鮮美異常,每碗的份量也足。當年的顧客反映:天冷時,在那裡吃上一碗很是舒展。顧主多,門庭若市。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五香糕

“五香糕”是瀘州名小吃之一。主要原料是磕粉、自糖,經油炸後,蘸上糖衣,散上芝麻即成。香甜可口,且經濟。食用方便,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屬於油炸糕點。

桂花提糖白糕

地點:趙巷子,1931年開業。原料:上熟米。配料:豬油、自糖、桂花糖、蜜餞桃、冬條、芝麻等。樣式:周圍有稜角,原重量大小相當現在一兩糧。有商販賃來走街串巷叫賣。特點:香甜嫩泡。今天的瀘州白糕,很難吃到這個味道。

正在消失的瀘州土味小吃,揭秘它一百年的樣子

豆漿油餈

“豆漿油餈”屬早餐食品,售者較廣。原料是酒米,而且還要好的純酒米。蒸熟後,下碓要打得爛,打起泡,因此,才炸得泡,炸來大塊,裡心空,吃起鬆脆。其次是豆漿,對會做生意的人,有專用爐火,燒得沸騰騰的,就會迎來生意興旺,否則,沒人上門。

綜上所述,僅舉數例,品種何止這點。還有美味可口的千層酥、燒麥、蒸燙麵餃、鍋貼、油線餅、火烤黃粑、烤花生薄碎、煎年糕、桂花糖烘糕、熨斗粑、油炸渾水粑、鹽茶雞蛋、藕粉炒麵、醪糟粑、燈影牛肉、五香牛肉、以及蘭田壩的火爆肥腸、甚至還有通宵不眠沿街叫賣的“妙米糖開水”等。整天24小時均有各種不同的飲食為大眾服務。

從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經營各式各樣小吃的商業者,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份,他們的生活很苦,起早睡遲,為求溫飽,不斷競爭,適者生存。為精益求精,他們寫下了民俗文化的歷史,起到了發展生產、繁榮社會、豐富生活的作用。同時也把味道一次次推到了更有層面的高度。

希望瀘州那些土味的小吃,有一天能夠復甦一些出來,說不定還能成為瀘州新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