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李詠去世。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以為是炒作,直到看到哈文在微博上發佈的消息:


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永失我愛……"四個字,把人的那種痛苦,悲傷,無能為力,渲染的極為強烈。

李詠說:“人有三條命 ,性命生命和使命 ,都只因為 生存、生活和責任。”

然而即便有三條命的這個男人,終究在大家的不捨惋惜中離去了。

在李詠的自傳《詠遠有李》裡他曾提到,自己已想好了在告別儀式上放的遺言。如今50歲的他突然離去,讓人不知所措,更讓人無比惋惜。

“歡迎大家光臨我的告別儀式,勞累各位了,你們也都挺忙。今天來的都是我的親朋好友,既然不是外人,我也沒跟你們客氣,走之前都說好了,今兒來送我,就別送花了,給我送話筒吧。我希望我身邊擺滿了話筒。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我李詠這輩子就好說個話,所以臨了臨了,都走到這一程了,還在這兒說話。沒嚇著你們吧?”

能夠如此坦然自處的男人,終究體面的離開了,讓全民陷入一個死亡焦慮。

中國人,總是很少聊到死亡。總是覺得,死是不吉利的,不好的,所以總是避而不談,能躲則躲。但是我卻認為,死亡是生命的饋贈。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死亡。

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01.生死都沒有任何意義


“也許你不曾參加過葬禮,但全世界每一秒鐘就有兩人死亡。你讀完上一句話的工夫,世上就少了8個人。現在少了14個。

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好好活著,因為我們會死很久很久。

既然每一個人都逃不過這個大結局。我有時候在想,那死亡的意義究竟又是什麼?

直到我的諮詢師問我:“那你覺得死亡的意義是什麼?”

我說:沒有任何意義啊。生死都沒有任何意義,所謂的意義都是人們賦予的。

我以為我的諮詢師會反駁我的意見,沒想到他說:對,你的都對。

瞬間覺得,人生不過如此。在生命面前,名利皆虛無,人在茫茫宇宙中,不過是蒼海一粒。

前幾天心理學家李子勳也去世了。

有記者曾經問他:你有沒有貼近過死亡?

李子勳答:我乘坐的飛機因為一場暴雨而無法降落,在高空盤旋,生死懸於一線。我第一次經受了這麼長時間的死亡威脅,這以後我常常想到死。

我以為,死的境界與生的境界是一致的,感覺到死的蜇伏能讓你更好地品味生的從容。

其實,沒有對死亡做過認真思考和真實體驗的人,對生也不會有真正透徹的理解。生命是一體的,雖然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看來是獨自存在與消亡的,但我們只是整個生命機體中一個微小的部分。

生命在宇宙間存在著,我們實際上也永恆存在著,這是生命的延續性決定的。珍視自己和所有的生命形式,善待自己與他人,是我們為整體生命輸送的有益能量。死亡雖然帶走了我們,但個體生命留下的能量、痕跡、思想是整體生命蓬勃發展、延續、興旺的保證。接受這些,你就不再害怕死亡。

對於死亡的恐懼有時不會直接出現,它喬裝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種普遍的不如意感;而有些人卻體驗到一種明顯的、能夠意識到的死亡焦慮;還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懼,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歡樂和滿足。

死亡焦慮爆發引發的兩種重要的、安撫心靈的方法:

一是留下自己的足跡,獲得生命的意義,就像李子勳說的那樣;

二是儘可能地活在當下。

死亡意識可能成為覺醒體驗,它是強有力的催化劑,能引發我們人生的重大改變。

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老人走出黑暗


02.因為有生,死才被重視

周國平說,我們無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但是可以克服對恐懼的恐懼。

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面對一個既痛苦又重要的問題:我們死了以後,會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

其實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每一天都是向死亡邁近的一天。

而我們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有時候會忘了人是會死的。

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會為了工作忽視朋友,為了聚會而不陪父母吃飯,因為我們覺得我現在工作,交際,是為了忙事業啊,等我有經濟基礎了再來孝敬父母。

但你沒有想過,生命是何等脆弱,死亡往往是一個瞬間,就突然降臨。時間從來不會等我們,父母也從來不會等我們,生命更不會等我們。

一部電影《遺願清單》,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患了癌症晚期的病人,面對癌症為他們帶來的“死刑”,在餘下的日子裡度過豐盛和歡樂的人生的故事。

《遺願清單》裡面的兩位主角被宣佈,剩餘的時間只剩下六個月,怎麼花?

兩個老頭在收到判決書後,開始了不留遺憾的旅程。跳傘、紋身、跑車,法國大餐、非洲草原、爬長城,登喜馬拉雅山,見想見的人,與未和解的過去和解……

生命的最後幾個月,竟也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棒的幾個月。

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便能學會對生命的熱愛。

面對恐懼的時候,我們要想以下三個問題:

死亡對我代表了什麼?

什麼是我對死亡最基本/發自內心的感覺?

我還有什麼未完成的心願?

這是非常重要的三個問題,因為我們定義了死亡的方式,有很大的成分決定了自己會如何讓經歷死亡。

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沒;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李詠去世:死亡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03.因為有死,生才有價值

“成為你自己。”

尼采規勸我們避免無意義的人生,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潛能,充分的、完全的活著。

這樣生命才有價值。

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一位日本的作者在《那些死亡教會我如何活》中寫到:

1.或許,意志消沉難以自拔時,我們假設今天就是此生最後一天……在每個難以面對的清晨,我總會這樣想:“不要去想那些無濟於事的事情。”“暫且活好今天。”…雖然我們的肉身和精神都並不強韌,但是,我們還是要竭力無愧今生。人生中一切美好,就是所有抗爭和執著的回報!

2.我只能說,“我們現在擁有的生命和人生並非理所當然”。而且,“人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長”。

3.“算上逝者的那份人生,我們努力地活下去吧!”我覺得這並不是說要抹消逝者的人生,而是“要把從逝者那裡學到的,化為自己人生的動力和財富,積極向上地活下去”。

如果現在還沒有放棄生,那麼剩下的就是你為之而活的意義。

人是懸掛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你渴求世間真理,那你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求知;你喜好感官上的刺激,那麼你生存就是為了享樂,這種意義不必向他人問詢,不必考慮他人怎麼看,一切由你定,這可是我們生而為人最根本的自由。

因為每個人的終極之路就是死亡,所以那些瑣碎的生活就是活著的意義。

好好活著,活好當下,就是最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