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持續,這家三十年的虹口老麵館,有何生存之道……

上海虹口區距離四川北路地鐵站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小麵館。

圖片

圖片麵館門面不過一米寬,卻是這一帶的熱門餐廳。

許多年來,辦公樓裡的上班族,市一醫院的醫生護士,還有附近工地工作的裝修師傅、建築工人,到中午飯店都熱衷鑽進這個小小的門面,在阿姨高聲吆喝中,擠在一起解決一頓午餐。

到了晚上,店裡更多是放學的孩子,還有周邊的居民。

從1993年開張到現在,這家小店成了虹口居民幾代人的私家舌尖記憶。

圖片老闆年輕帥氣,工作起來還是一身大師傅的樸實裝束。

這爿小店,原先是母女二人經營,現在第三代長大,在店裡獨當一面的是一位年輕帥氣的老闆。

這位性情開朗的壯漢,談吐中帶一點親切的上海口音,一邊靈活地在店裡來回穿梭,還能夠自如地和各種新老客人用不同的方式打招呼,或是介紹店裡點菜的遊戲規則——上海傳統的麵館,有飯有面,幾十樣的澆頭,老店不怕麻煩做這麼多品種,老客人則每天啟程去店裡時心裡早就盤算好,要吃點什麼。

只是苦了那些新客人,面對半面牆的菜單一臉疑惑,常常還會遇到脾氣火爆的阿姨,懶得和他們多說,只讓他們趕緊閃到一邊,別讓後面長長的人龍等待太久。

要不是這位和氣又活絡的老闆,大概第一次來,都是要額頭緊張出一層薄汗的。

圖片店裡的現成菜色十分豐富,都是正宗老上海的風味。

麵館用的是老闆自家的房子,做起生意來自是輕裝上陣。成為在地人心中美食的標杆,也源於幾十年如一日出品的講究。

麵館原計劃春節休完就重新開門,不料疫情洶湧,何時開店成了未知數。

直到3月中,上海街面上的店陸續復工,街坊鄰里再忍受不了這麼久吃不到老味道,每天各種電話打來“查崗”,老闆才趕緊重新把店開了出來。

圖片

圖片

圖片店裡還有很多現炒的澆頭,阿姨們手速很快,再忙都不會拒絕客人炒菜的要求。當然,隨點隨下的麵條餛飩,才是老饕心中飲食店的靈魂。

老店新開,味道不變,卻在很多細節上悄悄發生了改變。

過去每天堂吃生意爆滿,無論多少外賣平臺主動上門談合作,他們一律謝絕。

這次他們主動找到一家外賣平臺,同時也和老客人們積極宣導:如果吃麵,還是來店裡,外賣味道是要大打折扣的。如果是吃飯,那就請叫外賣,單點套餐都行。

圖片

圖片

圖片老店做起了外賣生意,祖孫三代一起努力適應著疫情帶來的生意上的變化。

這個決定,減緩了大排長龍帶給客人心中的恐懼感,也讓堂吃的環境相對鬆快了許多。

圖片

圖片店裡的客人如潮水般起起落落,不過相比之前大排長龍的盛況,因為外賣訂單的分流使得堂吃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疫情之後,開店一個月,生意慢慢重回正軌,老闆拿出賬單,大方地給記者看,這個月的銷售額,跟往常相比多少有些縮水,但是疫情衝擊帶來的影響,還在他們的接受範圍內。

老闆說,老店得有老店的人情味,復工為的是客人們想念的老味道,也為了在這裡工作十幾年的師傅、阿姨們賴以維持的生計可以延續下去。

圖片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張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