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堅守“麻風村”30餘載 見證昔日“禁區”蛻變

鄉村教師堅守“麻風村”30餘載 見證昔日“禁區”蛻變

圖為農加貴 杜瀟瀟 攝

中新網文山4月19日電 題:鄉村教師堅守“麻風村”30餘載 見證昔日“禁區”蛻變

作者 杜瀟瀟

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的大山裡,有一個偏僻的村子——落松地村。這裡曾經是“麻風村”,沒有名字,外人避而遠之。直到農加貴來到這裡成為一名小學教師,他給村子帶來名字,也見證了這裡的蛻變。

“1986年9月1日,那時我20歲。”農加貴回憶說,“那天,家長們帶著12個孩子來了,他們遠遠地站著,看著我。我看到被病魔侵蝕得軀體嚴重畸形的家長,兩腿直哆嗦,想掉頭就跑。”醫生告訴農加貴,孩子是健康的,想讀書可沒人教。

鄉村教師堅守“麻風村”30餘載 見證昔日“禁區”蛻變

圖為如今的落松地村 杜瀟瀟 攝

那一雙雙求知的大眼睛烙在了農加貴心裡,他決定留下來,成為村裡唯一的小學老師。這一留,就是34年。從最初每次上下課都要用酒精擦手消毒,到手把手教學生寫字,為了讓學生外出求學,農加貴還給村子起了名字。

“後來我瞭解到,村裡有廣南縣各鄉鎮的麻風病患者,有漢、壯、苗、瑤、彝5個民族共56戶180多人,曾經有患者80多人。”農加貴介紹說,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患者們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療,不再受病痛折磨,也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要致富,先修路,在村長的號召下,所有的村民一起投入到‘啃路’中”。農加貴回憶,90年代,村民合力挖通坡腳至下寨山路2公里;2002年,村民29天連續奮戰挖通分水嶺至上寨山路5公里,間隙泉至上寨山路2公里;2012年,由政府出物資,全村群眾硬化壩汪坡腳至下寨山路2公里。

鄉村教師堅守“麻風村”30餘載 見證昔日“禁區”蛻變

圖為如今的落松地村 杜瀟瀟 攝

為了增收致富,村民們也開始發展產業,先後3次投工投勞出資栽種果樹50畝,實現增收6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以來,落松地村在各級各部門及比利時國際助殘項目的關心幫助下,累計投入資金763萬餘元。分別用於茅草房改造、道路硬化、安全用電、用水等工程。

在努力改善生活的同時,教育也是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

剛來時,農加貴每個月只有19塊錢的代課費,村民們知道他願意留下來後,集資了35元為他“加工資”。“現在大家收入慢慢增多,我的工資也不需要村民來湊了。”農加貴說,茅草房慢慢改建成整齊的安居房,新的校舍也建起來了。

34年間,農加貴送走小學畢業生10屆,共102名學生,他們走向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工作崗位。

農加貴見證了落松地村從所有人以務農為生到漸漸走出大山的變化。2019年,落松地被廣南縣評為“民族團結示範村”,村民們過上了幸福新生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