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綠,山水相融,南平資源富集,如何在綠色發展上先行一步,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圍繞推進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加快綠色發展,南平選準做優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綠色產業,積極探索推進“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以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為指揮棒,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創新突破。
擦亮綠色產業的名片
2017年以來,在歷屆班子接力推進綠色發展的基礎上,南平把“點綠成金”的著力點放在產業上,探索形成“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的發展思路,高起點編制《綠色發展行動綱要》《七大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支持政策,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水美經濟”是一張綠色新名片。藉助一片片全新打造的亮麗水景,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中國龍舟公開賽、全國郊野釣魚大賽等相繼舉辦,“商、居、文、遊”一體的水岸經濟快速崛起,親水旅遊、康體療養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迸發。
為解決“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問題,南平推出了“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
2018年起,南平按照“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品牌、統一營銷”的要求,由政府統一授權使用公用品牌。浦城大米、政和白茶、建陽橘柚……這些來自南平的優質農產品現今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武夷山水”。
去年,建陽區水吉鎮仁山村的山溪葡萄專業合作社和仁山橘柚生態果園被授權使用“武夷山水”公用品牌,村民們在黨支部和黨員帶領下,不僅種植了1000多畝的葡萄,還發展了300多畝優質橘柚,打造集觀光、旅遊、採摘為一體的橘柚生態果園,僅去年就帶動村民增收310萬元。
用好資源惠及千家萬戶
建陽“建盞生態銀行”、延平巨口鄉“古厝生態銀行”……時下,南平在全國首創的“生態銀行”機制,正讓生態資源加速變成優質資產。
所謂“生態銀行”,即搭建起一個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轉化平臺,將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資源集中收儲,通過規模化整治,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再委託專業運營商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實現點綠成金。
順昌縣擁有林地250萬畝,通過“生態銀行”平臺,零散化的森林資源得到整合、保護和提升。
“把自然資源部門的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紅線等數據,導入森林資源矢量圖,挖掘分散輸入的數據價值,再集中輸出。”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說,在自然資源“一張圖”管理基礎上,可為林農提供租、賣、託管、合作經營林地等回報機制。
“我跟‘銀行’簽訂了9畝山林的託管協議,每個月能領到收益310元,還能從山林的經濟效益裡分紅。”第一個拿到“森林存摺”的順昌縣水南村村民夏六華說。
延平區王臺鎮溪後村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村民憑藉好生態和科技特派員的好技術發展百合產業。“全村百合種植面積達1100畝,畝均利潤超萬元,溪後村正聯合其他8個毗連村共同打造‘百合小鎮’。”溪後村駐村村支書黃健暉介紹。
綠色發展越有獲得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越深入人心。
記者在位於閩江上游的浦城縣管厝鄉看到,沿河水質清澈、魚翔淺底,一條長達數公里的沿河生態護岸已現雛形,以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為主體的產業鏈初步形成。“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就會從內心深處要求做好生態保護,切實推進全域生態綜合治理。”管厝鄉黨委書記王建明說。
黨建引領奔向小康好光景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但沒有市委辦第四支部的結對幫扶和下派書記的用心工作,東山村現在就還是‘捧著金飯碗要飯’的窮村子。”政和縣東山村村委會主任張正富說,通過“機關聯鄉村”,村裡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並運用“生態銀行”理念建立土地流轉、閒置農房、產業項目信息等平臺,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短短一年時間一個軟弱渙散的“空殼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旅遊特色村。
建陽區水南村曾是個軟弱渙散村,一度連續四屆選不出村支部書記。在結對共建機關支部的指導下,村裡把黨員群眾的注意力從“選誰當幹部”引導到“選誰幹事業”上來,從本村致富能人中選出黨性強、群眾基礎好的黨員蔡東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通過選準一個帶頭人、找準一個發展思路、籌措一筆扶持資金、建立一個管用機制、發展一個特色產業的“五個一”機制,黨支部引領村民在做強葡萄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打造茶旅新業態,軟弱渙散村變成了鄉村振興樣板村。
去年以來,南平市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促綠色發展,創新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推動市縣鄉機關黨組織與1635個村級黨支部“一對一”結對共建,聯謀綠色發展、聯治人居環境、聯創活力支部。疫情防控期間,還深化拓展至“機關聯社區、聯企業”,讓黨旗在防控一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
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表示,下一步,南平將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方向不動搖,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努力實現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