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那些事——第五篇頭條作業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原生指相對於新家庭而言,也就是原來家庭——主要指父母對一個人的影響,在新的家庭環境下,產生了一些衝突和對比。本質上是男女雙方兩個不同的家庭在觀念上的不同,疊加在上下兩代兩個不同的家庭在觀念上的變化。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本文主要討論原生家庭的教育對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那些事——第五篇頭條作業

新家庭的衝突,折射原生家庭的衝突。

我們經常評論一個優雅的人有家教,一個沒素質的人沒家教。評論一個人沒家教,甚至僅僅是評論家教差,都是如此嚴重的貶低,以至於成為一種人身攻擊,“沒家教”儼然就與TMD、NMD、CNM、MMP一樣屬於罵人的性質。因為“沒家教”表面上只是評論當事人,其實是評論當事人的父母。這說明,所有國人內心裡都是十分認同家教的,並自發的認為家庭教育,作為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列的三大教育之一,既是時間上排在第一位的,也是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國人其實不太認同社會教育,雖然承認社會經驗的重要性,但不認為是受教育的結果,僅僅把受上級或公安等的訓誡作為社會教育。而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因為父母的意志喜好,或者經濟因素,就變更、縮短甚至取消學校教育,體現出父母更認同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那些事——第五篇頭條作業

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


有趣的是,相對歐美而言,即便我國撫養子女實際年限更長,即我國通常撫養到22歲大學畢業,而國外通常撫養到18歲成年,但多數國人對家教的觀念侷限於7歲以前,即認為進入小學後就是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也有很多人侷限於13歲以前,即認為進入初中後就是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其餘少數人侷限於16歲以前(高中開始住校)、或者19歲以前(大學離開本地),而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是終身的。原因是我國的學生,只要從小學開始,就大量的時間留在學校(早出晚歸甚至住校),少量的時間留在家裡。因為長輩工作的繁忙,照顧學生時間較少,照顧時間也多放在輔導作業,也就是幫學校完成遺留的工作,並不認為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原生家庭那些事——第五篇頭條作業

原生家庭對新生家庭的無形影響。

另一方面,轉型期也好,迅速發展也罷,我國父母能教給子女的,表面上來說,隨著子女年齡增加迅速減少。年輕的子女早在大約初中的叛逆期時就發現了這一點,但隨著後期的進一步摸索或挫折,大多數人會發現,即便父母在流行時尚、新科技比如如何玩手機上面不如子女,但父母的生活經驗對子女的就業選擇、處世辦事仍然是有重要意義的。傳統上的孝順包括成人子女對父母意見的遵從,但新時代的觀念,即成年子女與原生家庭的相互教育,並沒有建立起來。

原生家庭的教育,既影響到新家庭對新一代的教育,也反過來影響到成年的子女對原生家庭年老成員的教育,從而至關重要。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