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導語

我們沒辦法為世上其他地區,撰寫逐漸適應新疾病的詳盡歷史過程。假使具備中文素養的學者,願意從中國的資料中,搜尋遠東地區的疾病,很可能將看到類似模式:最初災情慘重,接下來是針對新流行病產生調適。

中文醫藥文獻既古老又豐富;而且無論在官方正史或是其他紀錄中,都經常提及不尋常的疾病暴發。但是在詮釋方面有很大的困難,而且所有關心古代中國和日本疾病的學者,在探討這個問題時,都沒有問對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在缺乏專家仔細研究的狀況下,可能有許多答案,仍埋藏在大堆中文、日文典籍中。

鼠疫跨海東來

鼠疫(即黑死病)最早的中文記載,可以追溯回公元610年。公元642年,另一名作者再次提到它,而且觀察到很有意義的現象:鼠疫在廣東省很普遍,但在內陸省份則很罕見。有這些資料做為根據,我們似乎可以合理的相信,鼠疫是藉由海路來到中國,抵達的時代約在公元七世紀初,差不多與該症在公元542年侵入地中海後,相隔約兩個世代。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中國的情形和地中海一樣,鼠疫暴發必須等到黑鼠和牠們身上的跳蚤,事先散佈好位置。老鼠可能先花上好幾世紀的時間,適應當地生活,達到平衡狀態,讓族群數目高到足以創造出能讓人類鼠疫大規模流行的環境。無論如何,從公元762年開始,一系列流行病於中國沿海省份暴發,當時「山東省一半以上人口死亡」,而且還不時再發,直到公元806年,那時據報浙江省也有同樣高的死亡率。

於是,根據這份不完整的證據,中國在公元初期的疾病史,似乎和地中海地區很相似,因為全新且致命的傳染病,很可能已經由陸路和海路傳播到中國。此外,還有足夠的理由令人相信,中國總人口數由公元2年所登錄的五千八百五十萬陡然下降。和地中海地區相同,人口數衰減造成了統治上的崩潰,而且倖存的紀錄既零碎又不可靠。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中國在公元742年,展開了還算可靠的人口調查,當時記載的家庭數目約為八百九十萬戶,然而在公元2年,登記的家庭總數卻有一千二百三十萬戶。在上述兩個年代之間,各種零碎統計數字反覆暗示,在中國某些特定地區的人口數,更是猛然衰減,尤其是南方地區。雖然生活在南方地區,可以避免遊牧民族打家劫舍,但是對於遵循中國傳統耕種法的農夫來說,上述優勢仍抵不過更沉重的疾病風險。例如,到了公元五世紀中期,長江中下游南京一帶的家庭戶數,只及公元140年的五分之一。北方的人口衰減儘管規模不小,但比例還沒有這麼大。

比較中國與羅馬的情形

在這幾世紀中,羅馬的歷史和中國的歷史,還有其他著名的相似之處。隨著漢朝的結束,中國的帝國統治結構也在公元220年解體,緊接著的是來自歐亞大草原的侵略,以及政權的分裂。

到了公元四世紀,竟然有十六個敵對國家,爭相要控制中國北方省份。最大的一次政治崩潰,幾乎完全與天花(或麻疹)來到中國的推測年代(公元317年)相吻合。而且假使死亡率接近司馬光所記載的「倖存者僅百分之一、二」,那麼政治崩潰的原因就很明白了。

公元140年,中國北方地區有四百九十萬戶人家,到了公元370年,同樣地區只剩下二百五十萬戶人家,這樣因疾病而造成的人口銳減,比起鮮少思考疾病變量的學者所相信的論點,顯然可靠的多。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當中國於公元589年,再次達成政治統一時,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間為公元518年至565年)想重建羅馬帝國所做的類似努力,卻宣告失敗。其中一項差別在於,查士丁尼的帝國自從公元542年起,就被一再發生的疫病削弱;反觀中國,直到公元762年以後,似乎才再發生嚴重的疫病,而且也隻影響沿海省份。然而,公元755年的一次大規模武裝叛變後,中國君主專權隨之崩解,時間相當接近疫病的流行期間。

像鼠疫這樣能摧殘易感染族群的疾病,很可能使帝國當局無法自沿海省分(這兒是不受兵變影響的區域)搜刮到足夠物資,以便平反叛亂。於是,皇帝只有外召回紇族出兵襄助。身為平亂者,這些說土耳其語的回紇人,自然享有開價的權利,很快的就把可觀的帝國資源送進自己的荷包。

羅馬和中國的另一項相似之處為宗教史。佛教於公元一世紀開始傳入漢朝,而且很快就讓許多位高權重者改變信仰。從公元三世紀到九世紀,佛教盛行於宮中朝廷上下。

這一點,顯然類似基督教於同時期在羅馬帝國的成就。佛教也詮釋苦難,和基督教相同。佛教在中國立足的方式,同樣提供了慰藉給喪失親人的倖存者,以及暴力和疾病的受害者,正如同基督教信仰在羅馬世界的作為。

佛教發源於印度,那兒和位在氣候較涼爽地區的文明相比,疾病發生率可能總是居高不下;基督教也是一樣,成形於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及亞力山卓等城市環境中,如果把這些地方的傳染病發生率,拿來和環境較涼爽、較不擁擠的地區相比,前者一定會比較高。

因此,這兩種信仰打從一開始,就必須把驟然病逝當成必須接受的人生重大課題來處理。結果,我們毫不意外,這兩種宗教都教誨死亡乃是從痛苦中解脫,而且也是一條蒙福的通道,好讓死者前往身後的極樂世界,在那兒,相愛的人將會重聚,世上的不公平與痛苦也會得到大大的補償。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中國人口突破一億

人口恢復的節奏,也是另一項東、西方之間的相似處。到了公元十世紀末,中國人口和西北歐的人口一樣,似乎都已針對數世紀前痛擊他們祖先的新傳染病,達到了成功的生物調適。於是中國人口數開始成長,到了公元1200年時,全中國約達到一億人口。

人口要增長到這個數量,有兩大要件:一、長江流域以及更南方的生態環境,擁有適當的微寄生調適;二、有節制的巨寄生模式,以便讓農民保有足夠的物產,使他們能在多個世代內,維持旺盛的人口自然成長率。唯有在這個時候,數百萬名種植稻米的農夫,才能填滿中國中部以及南部的廣大空間。

在中國南部生存所需要的生物調適,很可能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在公元八世紀以前,長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區的人口,都算不上非常稠密;而且直到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稍微類似古代黃河流域的人口密集度,才開始出現在長江流域及其他南方地區。

如同我們在第2章談到的,瘧疾、血吸蟲以及登革熱,很可能都是阻礙中國人南進的主要障礙。無疑的,控制這類疾病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的因子包括:人體對抗這類疾病的先天抵抗力差異,再加上不同種蚊子間的微妙平衡,各式溫血動物的分佈(畢竟,人類只不過是蚊子眾多吸血對象之一),以及傳染病原本身的毒性等。但是,關於中國農民如何學會在當時的稻米耕種密度下,維持自身在南方地區生存,甚至欣欣向榮,我們是沒法找到詳細資料的。我們能瞭解的是,在公元700年之前,這種調適很可能並不完美,而且等它完全發展成熟後,已是公元1100年左右的事。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至於在巨寄生方面,當宋朝於公元960年建國後,一個相對成功的官僚體系,遍及大部分中國領土(北方省分依然歸蠻族統治),而且合理的高官選拔暨訓練模式也成了常態。雖然沒有人認為官方壓迫已在這時停止,但是壓迫程度可能較宋朝以前的朝代輕微些,至少官方的全面監督,能查核不當的貪汙和腐敗。

另外,大量的人口移向南方也證明了,傳統的租稅標準容許農民靠著辛苦種田而讓家族興旺,只要有足夠的新土地,能容納後代子孫來耕種。

因此在這段期間,中國的疾病經驗顯然和歐洲相當接近,也是在微寄生和巨寄生之間,達成了一項平衡,而且這項平衡至少就當時而言,比西方來得更成功。在歐洲,由強大騎士團組成的地方自衛組織,並不能永保和平,因為騎士和他們的封地領主經常會自相殘殺,毀損了農夫的生命及物產。

就這層觀點而言,中國官僚式的帝國統治,顯然高明些,因為它至少能持續抵抗北方及西方好戰的野蠻人。從微寄生層面來看也是一樣,我們大可公正的說,中國的成就更高一些,因為在學習如何成功定居於較溫暖、較潮溼的土地時,中國人口是逆著疾病梯度而發展;然而,歐洲的人口往北移時,卻是順著疾病梯度而發展,也就是說,他們所移居的土地,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傳染病,這要多謝涼爽的氣溫以及漫長、寒冷的冬季。

鼠疫跨海肆虐,人口衰減導致統治崩潰——中國與古羅馬都無法倖免

中國在適應微寄生與巨寄生變化上的高超成就,反映在國家的宗教史及文化史上。因為自公元845年之後,佛教原本的國教地位,遭到捲土重來、闡釋精闢的儒家取代了。這就好比西羅馬帝國繼承人查理大帝,在重振羅馬帝國時,也同時把多神教保留為宮廷宗教。當然,佛教在中國還是繼續存在,主要是吸引農民以及其他未受教育的群眾階級。但是,勝利的儒家則吸納了佛教裡的一些抽象教義(這些抽象教義在早期時吸引朝廷靠向佛教),並轉化為儒家的內涵。

結語

因此,由外來疾病所激發、並長存於中國人血液中的抗體,就好比灌入官方儒家學說裡的佛教主旨。因為,被官方儒學所接收的新教義,構成了道德及智慧的抗體,以對抗佛教(或其他宗教)持續對低知識水平群眾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世界史》

《羅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