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易安、中華財險陷網貸賠付風波,頭部險企緊急收縮助貸業務

最新:易安、中華財險陷網貸賠付風波,頭部險企緊急收縮助貸業務


​4月16日,中國銀保監會公開的一則通報顯示,中華財險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合作保險業務的過程中,侵害了消費者權益。


通報指出,中華財險上海分公司在承保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信用貸款保證保險業務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違反規定的行為:


1、未按合同約定告知用戶流程和資料、未及時理賠。


2、與不符合互聯網金融相關規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合作。


3、中華財險向監管部門報送的信用貸款保證保險條款被保險人,是“經銀行監督管理部門批准開辦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和“依法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但真實的被保險人卻是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個人出借人,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


這給互金行業的個人貸款平臺和合作保險公司,都敲響了警鐘。


實際上,最近“個人貸款+保險”的合作模式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糾紛案例,多家險企紛紛開始收縮相關業務。


最新:易安、中華財險陷網貸賠付風波,頭部險企緊急收縮助貸業務

“保險+貸款”風險走高,多家保險公司出現理賠糾紛


春節後,一家叫做百達金融的小型P2P平臺的房抵貸資產出現大規模逾期,無法正常兌付。這部分資產由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易安財險”或“易安”)承保,提供履約險服務。


一位百達金融的合作機構業務負責人透露,由於百達金融逾期率不斷走高,越來越多的百達金融投資人投訴,無法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獲得易安財險的理賠服務,易安方面以補充新的資料等理由持續拖延。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易安財險一直深陷投訴率激增的風波,一度佔領了互聯網保險投訴量的大半江山。


但易安財險,並不是在互聯網貸款領域陷入麻煩的個例。


在互聯網貸款領域玩得風生水起的人保財險,最近也傳出了承保的互聯網貸款資產逾期後未能正常賠付的問題。


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人保跟一家頭部上市P2P平臺合作的部分資產發生了逾期,目前這家P2P合作的放款機構石嘴山銀行、葫蘆島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收到了來自人保的“拒賠通知”。


而具體出現理賠問題的,主要指向他們和人保財險合作的“貸款損失信用險”,另外一款信用保證保險則仍在緩慢賠付中。


“人保這項業務去年大幅虧損。”上述知情人士補充道,而且部分銀行跟人保之間也因為系統對接問題,無法配合開展理賠後的追償。


這一點確實在人保去年的財報中得到了印證。


2019年,人保財險信用保證險賠付率上升17.9個百分點,達到78.1%,儘管去年這一業務的保費為227.67億元,同比增長96.7%,承保也轉為虧損28億元。


2019年財報中,人保財險、平安產險、眾安保險、陽光保險等多家融資性信用保證險的主流玩家,信保業務都出現了賠付率飆升或由盈轉虧的現象。


2020年以來,市面上幾乎沒有保險公司敢輕易准入新的助貸機構了。過去看似安全的保險增信模式,已經出現了危機。


最新:易安、中華財險陷網貸賠付風波,頭部險企緊急收縮助貸業務

保險“通道”原罪,玩壞了好模式


保險+貸款,本來是個好模式,後來卻被市場玩兒壞了。


2017年之後,一些助貸平臺想突破利率紅線,或對接持牌機構資金,助貸平臺對保險產品的代收費、增信需求激增。


平安、人保、陽光、大地、太平、眾安、華安、安心、易安......一些保險公司嗅到商機,大肆進攻消費金融領域,前兩年賺得盆滿缽滿。


或許因為網貸平臺銷售意外險的代收費意圖過分地“欲蓋彌彰”,去年意外險被監管叫停了。


履約險、信用保證險成了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合作的首選。


個人貸款信用保證保險、貸款合同履約保證保險、資金債務履約保證險等在業內都被統稱為信用保證保險,或履約險。這些融資性信用保證險,在借款人出現逾期時,由保險公司做兜底進行理賠。


不過業內人士心知肚明,這大都是助貸平臺對外講故事的說法。


實際上,業內主流的信保險合作,都是用作保險“通道”,保險公司收取少量手續費,進行名義兜底,有明確的賠付上限,通常不超過總保費的100%。


然後,資產端助貸平臺跟資金方機構另外簽訂抽屜協議,進行反兜底。


一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員工透露,他們在跟保險公司合作“通道”模式的增信時,保險公司收取大約0.2%-0.3%的保費。


但逾期之後直接由助貸機構+擔保公司先兜底,基本不會動用保險公司保費賠付,即便保險公司賠付,也會約定賠付金額上限不超過保費收入的80%-90%,確保做通道的保險公司能獲得一部分固定收益,不虧損。


這個明確的賠付上限,也可能是由助貸平臺提供的風險保證金賬戶金額所決定的,真正兜底的是不具備風險承擔能力的助貸平臺。


所以通道模式下的信保險產品,充當了交易結構中的資產保護色,背後的保險公司卻並不承擔真實的貸款風險。


這從互聯網貸款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信保險賠付糾紛可以看出來。


通道模式下的個人貸款信用保證險,不過是“皇帝的新衣”,很多包裝精良的個人貸款資產,其實都在“赤裸”地走來走去。


而現實是,目前在互聯網貸款領域能做非“通道”信保業務,並能100%對兜底資產真實賠付的玩家屈指可數。


據新流財經不完全瞭解:僅有眾安、陽光,以及人保的一部分信保產品,的確由保險公司承擔風險,並按信保險合同對承保本息來真實賠付。


最新:易安、中華財險陷網貸賠付風波,頭部險企緊急收縮助貸業務

多家險企提高互金貸款合作門檻,融資性信保業務大幅收縮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個人消費貸款行業風險持續走高,這一領域的信保業務規模正在大幅收縮。


人保財險是其中最大的玩家之一,但今年2月,人保的信用保證險已經出現大幅度負增長。


人保財險副總裁沈東在2019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從去年的第四季度開始,人保已經對融資類的信用保證險加強了風險敞口的管理,控制發展速度。


而沈東指出,線上消費金融領域業務增長較快,加上經濟下行壓力、社會信用風險上行等,是人保去年信保險賠付率高企的主要原因。


在2019年年報中,平安產險將保證保險業務增速的減緩,眾安保險將其信保業務賠付率的快速升高,都歸結於同樣的原因。


今年開始,人保信用貸類規模明顯壓縮,也已經暫停了與上述上市P2P的進一步保險業務合作。除了此前已經准入的樂信、360金融等頭部玩家,短期內很難准入新的助貸機構。


一位接近人保財險的助貸機構人士林奚稱,人保廣東的融資性信保業務規模較大,跟助貸機構的合作模式成熟,連接資金方機構,甚至有自己的議價權,對外早就被視為資金方代表了。


“人保這方面的業務正在朝自主風控的方向轉型,因此也不排除信保業務規模暫時受到轉型期間的影響。”


可以明確的是,人保財險和平安產險、眾安等幾個消金行業主要信保玩家一樣,紛紛在財報發佈後透露出了今年將收緊風控、提高互金合作平臺門檻、聚焦低風險優質客群、甚至減少融資性信保規模的信號。


監管方面給保險公司的壓力也更大了。


2019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財險部下發的《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提高了開展融資性信保業務的門檻,要求開展業務的保險公司最近兩個季度末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不低於90%、180%,將融資性信保業務的承保限額,從此前最高淨資產的10倍降為4倍。


此外,報表數據也是保險公司需要考慮的因素。


“信保講的不是風險,是交易邏輯。一旦發生‘賠付’,就是實打實地出錢,回收的資產處理需要時間,處理完成後也不計入保險主體的收入。雖然公司未必虧損,但年度的KPI指標肯定難看得一塌糊塗。”


某保險經紀公司總監郭清舉例說,某頭部保險公司2018-2019年度深圳地區的房抵貸賠付了16億,房產處置後還賺了1個億,但當時這個項目的業務負責人沒逃過被降職降薪的命運。


信用保證險,終於在今年消費金融行業裡成了稀缺產品。


資產增信方式更單一了,這對助貸機構的融資需求來說確實不算好消息。


比起能做信保險的保險公司,通常頭部持牌金融機構並不怎麼信任擔保公司——何況現在很多助貸機構合作的擔保公司都是關聯主體,約等於自己給自己擔保。


無論如何,在日趨嚴峻的市場監管環境下,保費通道模式那層不堪一擊的偽裝,是時候該脫下來了。


(文中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