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如果寶寶的一些行為造成了爸爸媽媽的困擾,家長又不想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或者打罵也沒用),那麼今天這篇文章一定能幫到你。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實在是一本寶藏育兒書,其中有一個改善寶寶行為的通用方法特別實用,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具體的案例,說明如何使用。

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自己在內心描述清楚,孩子的問題是什麼。


這裡要劃重點了,“描述問題”這一步很重要。如果描述不清楚問題,如何解決就更無從談起了。

作者指出,描述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具體到寶寶做了什麼或者說了什麼。第二,不要成了給孩子貼標籤。

怎麼理解這兩點呢?我們舉個反例就明白了。

一位媽媽這麼描述孩子的問題:我的孩子不愛乾淨,我想讓他改改。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媽媽的描述中出現了幾處錯誤?

首先,這個描述太寬泛了,媽媽應該再講清楚些,說明孩子讓她覺得不愛乾淨的具體表現,比如說:“總把泥巴帶回家玩,弄得樓道里到處都是。”

其次,她說“我的孩子不愛乾淨”,等於直接給孩子貼了負面標籤。萬一她的寶寶聽到了,可能會信以為真,以為自己本來就該是個不愛乾淨的人。

所以,如果想解決問題,就要清晰描述不當行為,寬泛的描述不但講不清楚問題所在,還像給孩子貼標籤,導致寶寶產生心理暗示,以為“我就應該是這樣的”,使得不當行為更難以改正。

第二步:分析情況,確定需不需要進一步干涉。

具體分析什麼情況呢?

媽媽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分別是,寶寶這樣做,是因為他遇到了困難嗎?和寶寶知道該怎麼做嗎?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寶寶這樣做,是因為他遇到了困難嗎?

比如說,孩子哭了是因為他搞不定玩具車,這是他遇到了困難,並沒有造成家長的困擾。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媽媽們回想一下,如果發現寶寶遇到看起來無法自己解決的困難,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想著去幫他解決呢?

雖然這樣能讓困難馬上消失,但卻錯過了讓他獨立思考,想出解決辦法的機會,也會逐步讓寶寶產生依賴,遇到什麼事都指望著大人來解決。

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開口求助前就主動幫他把問題解決了,其實也是在變相暗示他:“不要嘗試了,你自己做不到的,還是媽媽幫你做吧。”

作者建議,只要孩子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我們就可以先等一等,讓他嘗試自己想辦法。適當地讓寶寶面對麻煩,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如果這個行為確實給家長或者他人造成了困擾呢?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比如說孩子搞定了玩具車以後,竟用車子裝了一堆泥土回家,還搞得樓道里到處都是,雖然他很開心,但媽媽很頭疼,而且還給鄰居們帶來了麻煩。

那我們再接著思考第二個問題:我們有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做嗎?

如果我們不希望他把泥巴弄得到處都是,有告訴他能用什麼行為代替嗎?要是咱們都沒想好孩子可以怎麼做,孩子更不可能知道了。

這個場景下,可以先和寶寶溝通,比如告訴他,想玩泥巴的時候,可以在家裡玩橡皮泥。

但如果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以後,他依然我行我素,非要把泥巴帶回家怎麼辦?

那麼就得再接著繼續第三步了。

第三步: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為了幫助媽媽們想出更多辦法,作者提供了三個方向的思路:一是調整環境,二是改變孩子的行為,三是從解決需求的角度尋找方法。

讓我們一一來看。

首先,可不可以通過調整環境,來避免問題的發生呢?

常用的方法有兩種,讓寶寶去其他地方做這個行為,或者調整寶寶做這個行為的環境,以達到不讓家長煩惱的目的。

繼續看看孩子把泥巴玩的到處都是的問題,我們可不可以通過調整環境來避免問題發生呢?

也許媽媽可以在孩子想玩泥巴的時候,帶他去公園玩,或者與鄰居們協商,承諾會及時清掃樓道里的泥土,請他們接受孩子的行為。

想方法的時候不要考慮好不好用,等到想完了所有的方法再來考慮執行問題。

像這樣通過調整環境來解決問題,需要家長多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好處是可以不干擾到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其次,有沒有辦法通過改變孩子的行為來解決問題呢?

這個方向的辦法很多,總結起來有三種途徑,一是直接阻止孩子的不當行為,二是不去關注不當行為,鼓勵孩子用良好行為取而代之,第三種是調整家長的溝通方式,避免刺激出孩子的不當行為。

無論是改變環境還是改變行為,都是從怎麼解決問題的角度找方法,爸爸媽媽們還可以換個角度,想想這個問題影響到了我們的什麼需求?如果被影響到的需求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滿足,那麼孩子的行為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比如說寶寶吃飯時亂甩勺子,把湯汁弄得到處都是,問題是孩子用不好勺子,而媽媽的需求是減少打掃的難度,我們就可以從解決需求的角度想想怎麼辦,比如說,在餐椅的周圍墊上方便打掃的透明塑料布,或者只讓孩子用勺子吃固體類食物,湯類還是由大人來喂,都可以減少媽媽打掃的難度。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好了,媽媽們可以根據以上三個方向,把所有能想到的辦法都列下來,先不要管腦中蹦出來的方法有沒有效,等全部列完了以後再一一分析,選出既不費錢,又不會很花時間,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家長也能接受的方法,再去進行實施。

第四步:評估和調整

這一步絕對比媽媽們想象的重要得多,如果只憑感覺來判斷方法有沒有效,一旦弄錯了,就會錯過孩子的黃金調整期。

為了能夠及時評估方法的有效性,我們可以在開始實施方案之前,記錄下這個行為發生的頻率,干涉以後再重新觀察,如果頻率變低、消失,就說明有效,媽媽們可以把這個方法記下來,也許以後還能拿來解決其他問題。但如果發現頻率沒有變化甚至變高了,那麼就說明這個方法沒有效果。

作者建議,一旦發現方法無效,就從第一步開始重新開始思考,也許我們就會有新的發現,找到更有效的辦法。

最後,我們來用一張導圖總結一下這個方法的思路流程:


想讓孩子按規矩做事怎麼這麼難?也許是你沒用對方法

如果想得心應手地教育好孩子,攻略是不夠的,大量的去嘗試去實踐更為重要,因為不會有照本宣科就好用的法子,根據不同人進行細節調整才能提高成功率。

都說改變一個人很困難,但這也許是因為你沒有找對方法。

熟練掌握這個方法一戶,其實可以用於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與愛人,與父母,與同事,與朋友,如果有你希望他們改變的地方,都可以試試這個通用方法哦!


作者:南梔夫人,熱愛讀書看劇,頭條原創作者。歡迎關注,為你的寶貴時間指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