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網易和阿里聯手,開始打騰訊這個地主了。

8月8日,一年一度的阿里會員節如期而至,在會員福利名單裡出現了一個新面孔,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黑膠VIP年卡權益正式加入88VIP年度生態權益大禮包,88VIP新老會員,可以在阿里自家的蝦米音樂或網易雲音樂兩款音樂產品中自由選擇兌現相應權益。

騰訊音樂不聲不響,丟出第二季度財報:總收入69.3億元人民幣(9.81億美元),同比增長17.5%,在線音樂訂閱收入13.1億元人民幣(1.86億美元),同比增長64.7%,月活躍用戶數高達6.51億。

整個2020上半年,騰訊音樂一家,就覆蓋了國內綜藝節目80%以上的音樂內容。

你有拼出來的四個二,我有社交流量入口這對大小王,牌,還得繼續打下去。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搞音樂,賺大錢

新世紀前的最後十年,被稱作華語流行樂壇的井噴期。

海峽對面,羅大佑用一首《戀曲1990》,掀開臺灣樂壇新老時代交替的序幕。

在以鄧麗君、費玉清為代表的民歌風、以羅大佑為代表的“歌以載道”精神之外,臺灣樂壇開始湧現出一批新鮮力量,張宇、張信哲、林志炫等實力唱將聲名鵲起,不久後張惠妹、陶喆、王力宏、蔡依林這些未來的天王天后也初出茅廬。

海這邊,香港有了任賢齊、陳奕迅、謝霆鋒、李克勤,大陸則在漫長的沉寂後湧現出老狼、葉蓓、高曉松的民謠,以及毛寧、李春波、楊鈺瑩、田震、那英等一大波流行樂歌手。

數不清的新人,數不清的新歌,那時街頭上不難找見推著自行車,在後座上綁個木箱賣磁帶、唱片的倒爺,從幾毛到幾塊,唱片的價格,隨著歌手的受歡迎程度起伏變化。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繼磁帶之後,圓潤厚重的CD隨身聽,成為最受年輕人嚮往的電子產品,一張專輯不到十首的歌反覆循環,旋律交織成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青春。

直到新世紀正式到來,章子怡站在舞臺上唱響《把春天迎進來》,來自外界的春風突然吹進國內,事情開始發生變化。


最先變化的,是用什麼聽音樂這件事。

脫胎自三星的韓國企業Saehan,帶著新產品MP3進入中國市場,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中國商人們聞到財富的味道,深圳和東莞的許多BP機工廠、隨身聽工廠,在拆解了MP3之後,一夜之間形成一條條全新的流水線。

不用支付專利費,也沒有複雜的光、磁、機、電覆合生產的要求,技術門檻低,量產容易,賣出一臺就能有兩三百的利潤,讓這門生意看起來錢途廣闊。

不需要磁帶、唱片,使用數字音源的MP3,還帶動了另一個行業高速發展——音樂網站。將音樂從磁帶光盤搬到網上,是整個行業最為劇烈的一次變革。因為網絡給音樂提供了一個免費而又快速廣泛傳播的渠道。


中國最早的數字音樂網站已不可尋覓,但根據資料顯示,早在1999年九天音樂網、中文音樂星空等網站就已經成立,開始提供免費的在線試聽及音樂下載服務。

新興的沃土,很快引來了資本的注目。

2000年,網易第一次向音樂領域探出爪牙,在新上線的網易搜索業務里加上了MP3搜索功能,2002年百度MP3上線,一屁股坐上霸主地位。

後來漫長的版權戰爭,在此時埋下伏筆。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流氓生意

中國數字音樂的興盛,始於行業對版權問題的避而不談,但總有人愛唱反調。

2000年上線的網蛙音樂,宣稱要“以維護正版網絡音樂收費下載市場為己任”,推出包括收費下載、周邊售賣、票務服務等在內的一系列付費服務。嚇得那時的媒體集體驚呼:“MP3不再免費”。

過於超前的網蛙,很快被用戶拋棄。2005年,創始人馮楚軍離開網蛙,試圖創辦另一個付費音樂網站“TT音樂網”,也以失敗告終。後來他接受媒體採訪時斷言,數字音樂付費下載模式在中國沒有明天。

音樂,到底要不要收錢?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在爭議,但在當時,幾乎沒人願意給錢。

最早試圖探索付費模式的網蛙含恨夭折的同時,P2P下載開始火熱,KURO、KAZAA、SOULSEEK等下載客戶端憑藉高速、資源豐富、容易分享的特點備受青睞。

用戶眼中的優點,是音樂產業眼中的致命威脅,在版權方集體圍剿之下,這些偏重資源下載的客戶端不得不轉型或退出。

接過接力棒的是試聽網站和更接近播放器本身的音樂客戶端,千千靜聽、好聽、一聽、酷狗、酷我等產品先後面世。趁著中國移動推出彩鈴業務的機會,數字音樂網站找到新的營收模式——試聽的同時提供彩鈴下載。

傳統唱片公司把持音樂宣發的體系,從這時起開始向ISP及移動運營商傾斜。音樂網站們有了其他的盈利方式,在音樂免費之路上,走得也更有底氣了。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IDC發佈的《中國移動應用市場2005~2009年預測與分析》報告顯示,移動業務中彩鈴和音樂的市場規模共同佔比

行業爆發的盛景,卻在2005年突然減速。

這年,馬化騰、丁磊等人論劍杭州西湖,論壇主持人問了一個很微妙的問題:“除了自己的企業以外,你最看好誰的企業?”


丁磊把目光轉向了旁邊的馬化騰。


論壇之外,馬化騰手下的騰訊突然推出QQ音樂,依憑著社交入口巨大的流量,一頭衝進賽道。

而曾經的數字音樂霸主百度,面對環球、索尼、華納、百代等至少8家唱片公司的版權訴訟最終落敗,至此,版權戰爭打響前哨戰。受到版權方施壓,未來將和騰訊一較高下的網易,只能關閉MP3搜索業務,暫時偃旗息鼓。

巨人的倒下,需要時間。

百度用超千萬的價格收購千千靜聽,完成從搜索下載到播放的閉環後,一度成為無法撼動的行業之王。艾瑞《2007年中國在線音樂研究報告》顯示,百度MP3是用戶最經常使用的在線音樂搜索引擎,佔比高達87.3%。

隨後短短兩年,這個份額就跌落到45%。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搶救音樂

21世紀初,華語樂壇迎來又一次高質量作品的爆發期。

周杰倫、S.H.E、蔡依林、張韶涵、林俊杰等音樂人活躍在年輕人們的MP3裡,“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等等膾炙人口的旋律,遍佈街頭巷尾。

而和音樂作品本身的興盛大相徑庭的,是整個音樂行業的低迷——由於盜版數字音樂盛行,唱片行業遭遇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據IFPT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起,中國錄製音樂市場無論是總價值還是世界排名,都在一路狂跌,直到2011年才開始有所回升。那時,資深音樂人宋柯曾經仰天長嘆過:“唱片已死”。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2012年,歌手劉歡登上節目《鏘鏘三人行》,痛訴歌手出唱片不賺錢


2009年8月,文化部印發《文化部關於加強和改進網絡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提出嚴打盜版音樂,為這個行業找到一律生機。

百度與環球、華納、索尼等版權方之間,歷時數年的糾紛走到尾聲,以百度上線正版音樂下載收聽平臺告終。

與此同時,以“正版”為特色,自稱與五大唱片公司達成協議的樂庫,以及主打“高品質試聽和付費下載”的蝦米音樂崛起。

而看準智能手機普及的機會,從成立之初就瞄準移動端市場的天天動聽、多米音樂也展現出足夠的威脅,大肆搶佔手機網民市場。

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同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推出了會員制綠鑽服務,產品已經趨於成熟的QQ音樂,開始帶著完備的付費模式趕超百度。

這個過去的巨人,此時已然亂了陣腳。收購來的千千靜聽在2013年更名為百度音樂PC端後遲遲沒有推出移動端,旗下百度MP3、千千靜聽、百度音樂盒等不同產品長時間並行,各自為戰,導致音樂業務上的優勢逐漸消失。

大洗牌的時代,伴隨著舊有秩序的破碎到來。

隨著法律逐步完善,市場關注重點聚焦到版權上,2013年前後大批網站因版權原因關閉,主流唱片公司和各網絡音樂服務商達成合作,向用戶提供差異化VIP服務,整個行業開始商業化模式探索。

蟄伏八年,承載著丁磊“音樂夢”的網易雲上線,靠著“音樂社區”的差異化路徑,在市場份額基本被瓜分完畢的局面下鑿開一片新的戰場。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防不勝防

新的市場份額之爭,從法庭上打響。

2014年1月 ,QQ音樂起訴酷我音樂,涉及包括近400首歌曲,索賠金額上千萬。隨後,互訴侵權成為音樂平臺之間的常態,酷狗音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網易雲音樂、百度音樂各方盡數下場,掀起“第一次版權戰爭”。

戰爭換來了“最嚴版權令”,各網絡音樂服務商應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被要求全部下線。

平臺們對獨家版權的惡性競爭,讓版權費水漲船高的同時,也把行業推上“燒錢”的歧途。2015年前後,互聯網公司每年向華納、索尼、環球和滾石等唱片公司支付的預付款都是幾千萬起價,華研、福茂等級別的預付也在千萬元級別,版權價格已經高了近10倍之多。

更大的問題是,獨家版權模式完全限制了音樂平臺的購買渠道,轉授價格、轉授期限、使用權利、歌曲定價,沒搶到獨家的音樂平臺要麼接受高價轉授,要麼放棄版權競爭,毫無話語權。

高聳的價格壁壘,讓數字音樂成為只有巨頭可以插手的資本遊戲,中小企業成批倒下,新興產品更是不見蹤影。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第一次版權戰爭”後,未來智庫做出的音樂行業報告


實際上,巨頭們也並不輕鬆,巨大的成本壓力之下,他們也在妥協。比如QQ音樂,就曾在2015年將版權轉授給網易雲音樂和多米音樂,又在2016年初與海洋音樂互換版權;而阿里音樂,也在合併後逐漸攬下了滾石、華研、相信等華語經典歌曲版權。

直到吞下囤積大量版權的數字音樂巨頭海洋音樂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整合才算告一段落,熬過了這場風暴。

在馬不停蹄互相算計的日子裡,騰訊和阿里緊盯著對方的每一步,卻似乎都忽視了初生的網易雲音樂。

解決版權燃眉之急後,網易雲音樂沒有了後顧之憂,通過校園戰略、佈局原創音樂、全面推進產品創新,迎來飛速發展時期。2016年7月,用戶數破2億,2017年4月,完成A輪融資,用戶數破3億。

“第二次版權戰爭”,在騰訊和網易之間打響,最終以雙方達成99%版權互授合作告終。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數字音樂的戰場上,騰訊和網易除了對方,似乎再也找不到相稱的對手。

阿里收購的天天動聽,在改為泛娛樂平臺“阿里星球”後不到一年就宣告夭折,同屬阿里的蝦米音樂,也因為騰訊2018年收回版權的動作日漸凋零。

至於昔日霸主百度,早已把百度音樂從“航母計劃”中分拆出去,與太合麥田、海蝶、秀動網、合音量等,組建為新的太合音樂集團,到2017年,市場滲透率僅為6.6%。


阿里拿下網易雲音樂:走向壟斷的中國數字音樂,以後聽歌會更貴

2018年11月底,丁磊出現在上海一家夜店裡,客串DJ動手打碟。舞臺上,這位有音樂夢想的“豬場”老闆頭戴禮帽,扇著扇子跟隨節奏搖晃身體,用這種獨特的方式為網易雲音樂“DI電音”電臺做宣傳。

沒幾天,馬化騰帶著騰訊的一群高管,站在舞臺上跳起了《創造101》女團的熱舞,雖然動作略顯僵硬,但臉上笑開花的表情和微彎的眯縫眼,已經出賣了他的心情。

同一天,騰訊音樂正式美股上市,成為騰訊旗下第十九家登錄資本市場的公司。

馬化騰很高興。

即使騰訊音樂主打音樂為主、社交娛樂強助攻,而網易雲音樂的發展路徑則圍繞音樂更加垂直,一個打造泛娛樂生態,一個關注泛音樂生態。

但一山不容二虎,從來都是商業社會里的常態,關鍵只在於,這兩隻老虎裡的哪一隻,先獲得吞掉對方的能力和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