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哈嘍大家好,四季有好貨,好貨看花花,我是美美噠的小編花花!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爆米花的一些“秘密”。

爆米花引發的酒精爆炸,這種零食這麼危險?

在2019年的時候,某平臺直播間發生過一則危險的爆炸事件,兩個年輕女孩模仿知名美食大V在易拉罐上製作爆米花,然後不慎引發酒精爆炸事故,造成一死一傷。十分讓人惋惜,但是同時讓一些小夥伴不禁聯想:爆米花什麼時候成為這麼危險的零食了?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爆米花場景

花花的家呢,在傳統的陝西渭南農村,小時候村裡經常會來一個蓬頭垢面的大叔,推著它的“鐵葫蘆”,找個寬敞的地方開始他的“爆炸”表演。不到一會兒,他保準就會被村裡的熊孩子圍得水洩不通。“砰”的一聲巨響過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奶奶盛半碗玉米,要點兒零錢飛快跑到巷子裡,去尋找這個神秘的男人!

這位大叔爆米花製作的流程是這樣的,一手轉“鐵葫蘆”,一手給它持續加熱。當這個“鐵葫蘆”加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會把這個罐子放入一個套著編織袋的袋子裡,然後用一個扳手打開蓋子,這時伴隨著驚天動地的“呯”一聲巨響,罐子裡的米花被嘣到袋子裡,圍觀的人都會虎軀一震,聲音傳遍整個鄉村。

電影院和小時候的爆米花有何區別?口感有啥區別?

十幾年過去了,我已經來到大城市上學,電影院也是常去的地方,每次看電影必點爆米花,但是有一次看電影無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咦?這種爆米花的形狀怎麼和小時候吃的不一樣?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爆米花形狀對比

我清楚的記得,大叔用“鐵葫蘆”爆出的玉米都是呈圓形的,雖然表皮碎裂成細小的碎塊,但都還緊包在玉米粒的外表,就好像爆開的時候外邊有一層堅固的網包著玉米,沒有讓表皮飛出去還貼在玉米上。而電影院賣的爆米花,就像從內往外炸開,表皮被拋飛並且成了不規則形。前一種爆米花被我把它稱為“蘑菇球形爆米花”,而後一種我稱它為“蝶形爆米花”。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爆米花爆炸動圖

“鐵葫蘆”爆炸的爆米花結構更加均勻,吃起來比較酥脆,電影院爆米花形狀會各式各樣,爆開後的組織容易受潮而影響口感,殘留的玉米渣較球形的多,而且我感覺圓形爆米花的味道也更好,至少更甜。

而現在隨處可見的西式爆米花則是通過玉米內部水蒸汽撐破外皮而爆開的。這種玉米“爆”的效果要比中式爆米花好很多,體積通常能增加四五十倍,口感也更好,但是我還是更懷念童年那種驚豔的“鐵葫蘆”!

爆米花的誕生和真的和“大炮”有關係?

爆米花的第一次出現是1901年,美國一位科學家在進行穀物的相關實驗的時候,他的同事告誡他加熱玉米時千萬不能把容器封死,否則可能會引發爆炸。但這個科學家可能是好奇心作祟,喜歡沒事兒找事兒,偏偏要將容器口封死,結果在加熱的過程中發生了劇烈的爆炸,然後就發現了球形爆米花。他自己嘗試著品嚐了一顆,沒有想到成為了製作品嚐“爆米花”第一人!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第一架“爆米花”大炮

隨後他的實驗室中就經常傳來爆炸聲,甚至有人傳言他在實驗室裡“架起了大炮”!功夫不負有心人,經歷了幾個月的“轟炸”。最後終於成功製成了能夠生產球形爆米花的設備。

果然和傳言一樣,最初的爆米花機看上去就和最早的加農炮幾乎一模一樣。在1904年,安德森帶著好多門“大炮”來到了的世博會,差點嚇到了舉辦人員!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爆米花機

但是,我們小時候賣爆米花的大叔用的“鐵葫蘆”,貌似和這個“大炮”沒有什麼關係。有資料記載,在太平洋戰爭時的日本,有一位農村婦女,為了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根據歐洲手搖式爆米花機的圖紙,在1945年重新改良製成了設備,與現在賣爆米花大叔使用的“鐵葫蘆”很像!再後來,這個“傑作”就傳入到我國,也許經歷了好多中國的民間人士的改良,就成了我們小時候喜歡的那個“鐵葫蘆”了!

為啥小時候“崩”的爆米花電影院味道不一樣?這一個工具區別口感

電影院爆米花

爆米花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零食,它也有著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與想象。現在的我們已經吃不到小時候那種原汁原味的爆米花了,電影院的爆米花雖然也很香甜,但是已經沒有了那種讓人“血脈噴張”

的衝動以及爆炸時“心驚肉跳”的感覺!

“鐵葫蘆”和現在電影院做出的爆米花,網友們覺得哪個味道好呢?

@四季好貨 我是花花,一個有趣有料的乾貨趣事分享官,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