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老嫗服藥4年無改善

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老嫗服藥4年無改善

電生理團隊獨立開展手術。

“一活動就覺得呼吸困難,經常感到身體疲憊,特別是爬樓梯之後,走到三樓就會氣喘吁吁。”一位老阿姨向汕頭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醫院的醫生描述著自己的症狀,她已經在外院持續服藥4年了,情況仍沒有好轉,近日覺得胸悶氣促加劇,經親友推薦,到汕大附一院就醫,希望能夠徹底解決問題。

據瞭解,該患者今年63歲,患有心臟病多年,一直在家附近的醫院進行藥物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症狀還有些加重。經過心血管病院電生理團隊的檢查,發現該患者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情況不樂觀。

據介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會對患者造成很嚴重的危害,不僅容易造成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嚴重者還可能危及肺、腦等重要器官,是一種容易致殘,而且致死率高的遺傳性疾病。既往部分患者可採用藥物治療改善呼吸困難等症狀,但畢竟藥物的作用有限,且受到諸多因素限制,有時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手術治療可採用室間隔化學消融、外科手術切除等治療方法。其中,外科手術切除術,術後雖然效果明顯,但手術創傷大,手術風險較大,有出血等併發症。而室間隔化學消融術可避免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切除術的弊端,手術定位準確,損傷小,效果確切,具有安全、有效及併發症少等優勢,可達到目前治療的最佳效果。

在心血管病醫院院長王斌、電生理組組長陳業群的帶領下,電生理團隊考慮到該患者的年齡與手術耐受性,且外科手術可能引起較為嚴重併發症,以及術後恢復時間慢等因素。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討論後,為患者制定了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案:利用三維診斷超聲導管為患者實施室間隔微創形式的射頻消融手術。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該院介入中心等相關科室保障,心電圖監護和心臟超聲的全程監護之下,該名患者順利完成手術。術前,左室流出道壓力差為126mmHg,消融治療後壓力差為71mmHg,壓力差下降55mmHg,治療效果顯著。術後,患者被送至普通病房,當日即可下床,恢復良好。

粵東首例ICE腔內超聲引導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頻消融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該院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診治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

延伸

腔內超聲實時監控“梗阻”消融過程

陳業群表示,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以心肌肥厚為特徵、具有遺傳特性的心肌疾病,以非對稱性的左心室壁增厚為特徵,病變多累及室間隔部位,導致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常以勞力性呼吸困難和心絞痛為主要表現,發生心律失常、暈厥、心衰、心源性猝死等惡性事件風險增加。粗略估算,中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過100萬,是青少年及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常,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療,既往採用藥物治療、室間隔化學消融、外科手術切除等方法。近年來,隨著射頻導管消融技術的不斷進步,消融技術和消融器械不斷更新,射頻消融已成為治療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種新選擇。

三維標測系統可以準確重建心室的解剖模型,從而識別出肥厚梗阻的部位。同時心腔內超聲建模可以標測出“SAM徵”與間隔接觸部位,對梗阻心肌精準定位,以接觸部位為消融靶點,在術中實時監測消融效果和“SAM徵”的變化情況,可減少消融損傷面積,最大程度避免導管消融對房室傳導系統的損傷,這些技術的進步使得射頻消融治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成為可能。

成果

成立5年開展新技術療法19項

2015年,汕大附一院利用其心血管內科擁有“一科三重點”學科,即廣東省臨床醫學重點學科、醫學重點專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優勢,率先發展成立心血管病醫院,成立“院中院”,並與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簽約,合作共建“聯合心臟外科中心”,成為國內首個“跨省際專科聯盟”,目前心血管病醫院已成為全國冠脈介入專業培訓基地、國家級胸痛中心,建立了粵東地區胸痛中心專科聯盟。

日常熟練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左心耳封堵術、冠心病介入治療、冠狀動脈腔內斑塊旋磨術、腎動脈交感神經射頻消融、室間隔化學消融、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檢查、冠脈內壓力測定、起搏器(ICD、CRT)植入、先天性心臟病封堵術、經皮球囊二尖瓣成形術(PBMV)、大動脈支架植入、主動脈球囊反搏、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等治療。

近年來,開展了國內首例心衰患者具有AdaptivCRT功能的三腔起搏器手術,植入華南地區首例新型左室四極導線心臟同步起搏除顫器;粵東首例以體外膜肺氧合(ECMO)生命支持治癒的暴發性心肌炎患者、房速射頻消融+二尖瓣球囊擴張一站式手術、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術、冠心病可吸收支架植入術,並在粵東地區率先開展了冠狀動脈旋磨手術。

5年來,心血管病院成熟開展各類常規、微創先心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大血管病等心臟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開展了19項新技術療法,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心”紀錄,填補了粵東地區的空白。

文/圖:宋芾 黃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