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年是從喝臘八粥開始的

作者 李雲勝

2020年元月2日上午,首屆廬陽年俗文化節以“臘八樂善施粥”活動拉開了序幕,同時意味著合肥人的年開始了。

合肥的年是從喝臘八粥開始的

一、過了臘八就是年

關於臘八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比較公認的是“佛成道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

合肥人還有幾個獨特的故事。

合肥市岳飛精神傳承研究會會長嶽輔金說,臘八節是紀念先祖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據說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八便用雜糧豆果煮粥,最後成為習俗。

合肥的年是從喝臘八粥開始的

原合肥市政協秘書長袁文長告訴我們,每年臘八節明教寺前都要施粥,這要感謝一個叫袁宏謨的人。當年太平天國失敗後,袁宏謨潛回家鄉,到離故居數里的紫蓬山西廬寺出家為僧,佛名通元,俗稱袁二和尚。此寺毀於咸豐兵火,僅剩李陵殿3 間,袁宏謨看寺廟殘破,決心修復,以供流浪民眾安居。他到處奔走、募化數年,重修西廬寺殿宇百餘間,1871 年( 同治十年)竣工。又移住合肥城內明教寺重修殿宇數十間,作為西廬寺下院。由於袁宏謨出身貧寒,看不了窮人冬日捱餓,便決定毎年在明孝寺臘八樂施善粥,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合肥的年是從喝臘八粥開始的

在首屆廬陽年俗文化節以“臘八樂善施粥”活動,一位排隊領粥的老人告訴我,小時候他的奶奶還給他說過一個關於臘八粥來歷的故事。傳說從前有一對年輕夫妻,好吃懶做,敗光了老人傳下來的家業。臘月初八時,家裡斷了糧,幸虧有鄰居接濟,兩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麵、豆子等煮了一鍋粥果腹。後來,小兩口改掉了惡習,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為了警示後人,人們便在臘月初八煮粥食用,日積月累,這個風俗逐漸便流行起來。

歷史上臘八節這一天還要吃臘八蒜、臘八面、臘八豆腐等,並且開始準備年貨,喜洋洋地期盼著新年到來。

二、“二師兄”漲價擋不住醃臘習俗

往年的臘月,廬州城鄉家家戶戶的小院裡、窗臺上早已掛滿了臘肉、香腸。今年因為豬肉漲價,合肥人醃製臘貨比往年稍遲,但隨著新年腳步越來越臨近,家家戶戶又陸陸繼續掛起了香腸、鹹魚、鹹肉、雞鴨鵝等。

合肥人醃製臘貨已經有 2000 多年的歷史了。據《易經》記載:" 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 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剩餘的食物,那些暫時吃不了的食物,用鹽醃起來可以延長保質期,而且臘肉味美,深受包括合肥這個地區在內的中原人的喜愛。

臘肉的“臘”最早是繁體字的“臘”(xi),古代時的的臘月指的是狩獵之月。入冬以後莊稼都收完了,男勞力便去狩獵。獵物製成肉塊,便是臘肉,意思為曬乾的肉。簡化字推廣以後,臘和臘成了同一個字。實際上臘的原意是指古代人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因此那個月叫做臘月。現在有一種說法,鹹肉大多是在臘月醃製的,所以叫做臘肉,也算是一家之言。

許多地方都有吃臘肉的習俗,但醃製方法還是不一樣。梁實秋寫過一篇文章《臘肉》,他說“臘肉就是經過制煉的醃肉,到了臘尾春頭的時候拿出來吃,所以叫做臘肉。普通的暴醃鹹肉,或所謂‘家鄉肉’,不能算是臘肉。”

合肥的年是從喝臘八粥開始的

其實中國吃臘肉的風俗流傳很廣,而且古書記載也很多,如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明代楊慎《丹鉛總錄》等都有臘肉的描述。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更是記載詳細:“羊、鵝、鴨等,先用鹽、醬、料物醃一二時,將鍋洗淨,燒熱。用芝麻油遍澆。以柴棒架起肉,盤合紙封。慢火熓熟。”那就不僅是單用豬肉做原料了,和今天的臘雞、臘鴨等一樣豐富多彩了。

臘肉不光好吃,還和孔聖人有著不解之緣。傳說孔子時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

“束脩”,歷來解釋不同,通常的說法是“十條臘肉”。弟子要拜師時總要有所表示,據說“十條臘肉”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而朱熹認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這“十條臘肉”不算什麼厚禮。但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古代,“十條臘肉”應該也不算薄禮。

有一種說法叫“肉食者”,指代的是有錢人和當官的人。可見那時能夠吃上肉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況且要一下拿出“十條臘肉”。如此說來,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的父母也不是等閒之輩呀。

不過關於“束脩”是否就是指的“十條臘肉”,有專家以為是被現代人給誤讀了。

著名文史專家錢文忠就認為“束脩”其實是指束頭髮洗澡,換句話說孔子收學生只收生活能自理的,能自己梳頭髮、換衣服洗澡的人。孔子是個極其講究的人,吃肉時要是肉割的位置不對,他都不吃的,一塊肉放三天孔子也不會再吃,所以說孔子愛吃臘肉純粹是胡說。

合肥人吃臘肉最傳統的吃法就是蒸了,除此以外,還有一道臘肉燒黃鱔也算是經典的吃法。

黃鱔自古至今就是魚中上品。它富含營養,具有補五臟、療虛陰的功效,歷來名醫均用黃鱔來治病補身,南朝梁陶弘景所著《名醫別錄》和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而把黃鱔和臘肉一起燒,可謂相得益彰、錦上添花。現在已經成了土菜館裡的一道看家菜餚。

臘肉最好是取材於自然喂大的土豬肉,先放瓦缸內細醃十多天,取出曬乾後,再用茯苓皮燒煙慢燻一個多月才成,可保鮮一年時間。黃鱔也要用野生的,剖開,洗淨,取 " 鱔段 ",或用小錘砸軟脊刺取 " 鱔片 "。以臘肉四成鱔肉六成放在鐵鍋裡,文火燜炒,作料中大蒜必不可少。

此時,臘肉和鱔肉的脂肪互相浸潤,湯成醬紫,待湯燒乾、鱔皮色澤漸失為止。吃到嘴裡,臘肉芳香,鱔肉鮮美,而且鱔刺自然剝落,美妙無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