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將互聯網首診納入醫保,互聯網醫療將被“扶正”?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稱,將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開展互聯網醫療的醫保結算、支付標準、藥品網售、分級診療、遠程會診、多點執業、家庭醫生、線上生態圈接診等改革試點、實踐探索和應用推廣。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家政策性文件中,首次放開互聯網首診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這一政策層面利好,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互聯網醫療在疫情期間表現出的補充作用。招商銀行3月5日發佈的研報指出,我國2019 年在線問診量約5.6億次,線上滲透率約6.2%,滲透率相對較低。受到2020年的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醫療用戶滲透率將達到7.9%,在線醫療用戶規模接近5000萬人。根據《焦點訪談》欄目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諮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

光大證券研報認為,在政策推動及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行業有望於2020年迎來多重催化,行業加速發展的拐點即將到來。

京東健康相關人士對新京報表示,上述發改委通知中,涉及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關鍵點在於“首診”,這是國家第一次鬆口。此前不開放線上首診,還是因為大多數病症,需要經過一系列的介入式檢測手段。而皮膚科和心理精神科,又被醫療領域普遍認為,是已經具備了成熟完整的線上診斷機制的,適合作為線上開放互聯網醫療首診的試點科室。

他還表示,允許首診納入醫保,減少了互聯網醫療的部分限制,能夠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互聯網醫療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才能夠更好地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推進分級診療實現。當然了,首診放開,一定是要設立標準和門檻的,這是所有事的前提。

企鵝杏仁總裁馬丁則從解約醫保開支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互聯網醫療首診納入醫保,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確實是十分利好的便民措施,而對醫保本身而言,也是很好的節約成本的方式。 常規的去醫院看病,是一個成本很高的看病方式,互聯網醫療發揮線上線下優勢,可以通過類似國外的‘repeat prescription’模式,減少線下購藥過程中產生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環境成本等,有效節約醫療資源,與此同時,線上在合理的監控下,實現線上隨訪、在線開方、送藥上門、醫保結算等一站式服務,為老百姓提供了更便利的醫療服務。”馬丁對新京報表示。

對於患者而言,疫情期間線上就醫習慣已養成,受益於首診醫保政策的放開,互聯網醫療有望成為疫情之後的就醫新常態。按照微醫董事長兼CEO廖傑遠的設想,以後,不管在家裡還是在旅途之中,用戶只要通過手機的醫保電子憑證就可以完成身份認證,就可以在線複診、開藥、醫保支付結算,未來如果電子病歷逐步共享之後,這就成為一種標準的工作模式。此外,微醫方面還表示,期待進一步的實施細則的出臺。

一位三甲醫院醫生對新京報表示,互聯網醫院在分流患者、疏解壓力上起到重要作用,成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疫情後政策放開,用戶習慣也養成,互聯網醫療有望成為新常態。

事實上,在這一政策出臺是在不斷試水基礎上進行的。2月4日和7日,國家衛健委先後印發《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兩部門發佈《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伴隨國家衛健委的發文,各地也出臺了多個互聯網醫療政策。在政策的加持下,僅今年前三個月,企業新增量就已超過11000家。曾經不被看好的春雨醫生,時隔幾年獲得了搜狗的投資;而早年傳出上市消息的微醫也再傳IPO消息。

與行業和政策層面的火熱不同,盈利難仍是擺在各互聯網醫療企業面前的挑戰。平安好醫生2019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50.65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年同期為33.38億元;虧損為7.34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12億元。阿里健康2019年中報顯示,虧損額度從上年同期的9000萬元,縮減91.5%至760萬元,但仍為虧損狀態。在騰訊體系內的騰訊醫療健康團隊,也一直維持投入狀態。

新京報記者 白金蕾 編輯 陳莉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