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文|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十幾年前,當我在法國看到央視4臺播出的《聊城-江北水城》的展示片時,立時感到自己變得高大起來。 沒有誰能體會我當時的激動心情,那天,我把自己和家鄉聊城,全部寫在了法國南部海岸的一間民居里。

家鄉,在那一刻,是所有的心情和笑臉。 江北水城,因水而興。一個“水”字,復活了多少記憶中的故事。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聊城,曾是我詩句中的布衣姑娘,純樸,秀美。

聊城境內,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百餘里外,是屬於黃河水系的奔騰的黃河,金堤河。還有屬於海河流域縱貫全境的徒駭河、馬頰河和從邊境流過的衛河以及京杭大運河。

從西部攜水浸潤了冀魯豫的衛河,從東南到西北甩出弧線一樣彎道的古運河,環繞古城四周碧波盪漾的東昌湖,充滿了暖色系的河畔,光嶽樓西曾經被路人踩光滑了的石板路......我的家鄉是運河古都,江北水韻城,是明清時期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的東昌府......

清楚地記得,19歲時的我在一個春季去濟南山師大拜訪一位歷史老師,她一聽我是從聊城來的,竟然激情地脫口而出:“大運河穿過長江過黃河來到你的家鄉......”然後,對我說,別看我不是你們聊城人,但我對她的關注肯定比你都多。

指著牆上的地圖,她說:“找找你的家。在中國大運河的京杭大運河的中間位置。看到了嗎?” 她的確比我更瞭解聊城。第一本關於家鄉歷史記載的書,就是她給我的。

始建於春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那些陳舊的、時代久遠的往事,總會被時光淹沒,但歷史學家們會梳理清楚,每一朝代的記錄都有一座小城和運河說不明白的情感糾纏。只是,誰也不會否認,運河,在聊城的漕運史上書寫下的那頁精彩。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也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說到運河許多人會知道,但說到會通河,總有人要問:為什麼要開鑿會通河?開始我說不清楚。在後來落地聊城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裡,我也把這個問題也梳理清楚了。

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之後,為縮短南糧北運的距離,同時為了解決水陸更替的繁重,決定將隋唐運河截彎取直,開鑿會通河。截彎取直後的運河,比以往繞道洛陽省了900多公里的路。元世祖忽必烈賜名“通會河”。1290年,會通河開始使用。

有報道說:“京杭大運河是一部流淌著的歷史,它見證著明清時期聊城“舟楫如雲,帆檣蔽日“的繁榮盛景,也記錄著聊城自水路衰落後的困頓和沉寂。同時,地處黃河流域的聊城也曾飽受黃河決口帶來的災害。如今,聊城境內黃河兩岸綠樹蔥蘢,綿延一百餘里的黃河休閒旅遊帶初綻芳容。”

“水是從哪裡來的?又流向哪裡?”悠悠長長古運河,深情款款古運河。其實,有很多老人陪伴了運河一輩子,都沒有考究過運河的水怎麼來到家門口的。1800公里的水道,聊城段就佔到97.5公里。一年四季,運河怎麼可能沒有變化,可真的就有人明知道運河就在那裡,就是看不見它。

當我在離開它20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人是我。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在北京通州的運河公園健步走,我心裡很溫暖。因為我知道,家鄉流過來的水就在身邊。這樣的遇見,氣息都變得通暢了,溼潤了感悟中的雙眼。

運河沿岸的人們對大運河的感情,是一種深深的依賴。感恩的話說不出來,但對它的回報已經落實在行動中了。

自1289年起,京杭大運河全河開通實現南北貫通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了。從北京通州出發,路經天津、河北滄州,再經山東德州、臨清、聊城、濟寧、臺兒莊,過江蘇徐州、清江、淮安、揚州、鎮江、蘇州、終點一站是杭州。

南起杭州,北到北京,京杭大運河貫穿了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聊城共有3段河道、6處遺產點被列入大運河遺產名錄。

看到這條信息的時候,我正在三聯書店買書。一高興,回到家就做了一頓美食。是慶祝也是表達對家鄉的祝福。

作為一條人工河,1800公里的河道長度應該是一個奇蹟。

這一長度說出來好像只是一個數據,但怕比較。

世界上有520多條運河,分佈在52個國家,沿線有近3000多座城市。

1869年修築通航的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到印度洋、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據說,是世界上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成為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民間交往的主要通道。自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連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使兩洋間的貿易運輸不必再繞行麥哲倫海峽,曾經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德國的基爾運河,是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周完成河床拓寬和加深工程,大型艦船都能通過。啟用於1893年的希臘的科林斯運河為從愛琴海到伊奧尼亞的人們提供了一條捷徑。

中國京杭大運河的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9倍,是巴拿馬運河的22倍......承擔了南北大量物質的運輸和交換以及文化的交流。同時,在航運、灌溉、防洪、排澇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有專家說,京杭大運河的生命力還在,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也是世界運河史上的里程碑。作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水,沉澱了豐富而又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兩岸有碼頭、閘口還有會館、驛站,雖然。大運河也曾有過河床幹了的歲月,但不影響因它而起的、說不完的諸多話題。

我的啟蒙老師李浩,曾經帶領小學一年級的我們,在乾乾的河床上做遊戲。河床上,是一塊塊瓦片般捲起的泥塊,遠看,像魚鱗,近觀,都是手指一碰就能摧毀的泥板。

一群天真的孩子,從河床的那邊起跑,順勢跑到河床中心,再一鼓作氣向河床的對岸衝上去。那是天然的遊樂園,撿貝殼,跳房子,老鷹捉小雞......有最美的遊戲和記憶。

跟著那個在外漂泊多年、回國定居的姐姐,在運河岸邊的柳樹下休息時,她把英語註上漢字,一遍一遍地教我唱《雪絨花》的場景歷歷在目。多年後,她還在問:在河邊教你的那首歌,還會唱嗎?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沿著京杭大運河,從古至今,無數仁人志士走進了聊城。當年,康熙、乾隆下江南都在聊城經過並留下了墨寶,現在依然擺放在光嶽樓上。

說到水,還有東昌湖。1070年,始掘於宋朝築城取土而成的護城河。城外自然成河,略小於杭州西湖,是濟南大明湖的5倍。以前,我給人介紹這片湖水面積時,總說有四個大明湖大。看來我說少了。 除此之外,還有鈴鐺湖,還有我作為家鄉人都說不全的許多湖:演武湖,明珠湖,望嶽湖,荷香湖,琴湖,鏡明湖......

水鄉特色,河湖風光。原來,我的家鄉這麼美。

認識到家鄉的美,也就是最近十年的感悟。

我想家鄉時就會想到運河,想到東昌湖,想到曾經放學走在河堤上差點被狂風吹跑的經歷。

如今,老一輩的人都已離我們遠去,他們走過來的路上,沒有留下明顯的腳印,但是,他們用他們的肩膀和厚實的背,為我們拉了一輩子纖。他們放生到運河裡的魚們遊向了哪裡?

想起家鄉就想起了你。這個“你”飽含了許多許多暖暖的點點滴滴。

曾經,我把我的詩句寫給母親。其實,今天才醒悟,遠在千里之外,隔著風雨,我寫的同時,筆記本上的“想”還有那麼深厚的寓意。曾經那個弱弱的小女孩,長大了。

難怪我每次回家,我都會想要去運河邊上走走,在東昌湖邊上留個影。在家鄉的那片水裡,我竟然一直,一直,就沒有長大過。

在一次中外詩人誦讀會上,一位年輕的姑娘誦讀的竟然是我的詩作《屋簷下的那首歌》:

12歲的那個夏天/帶走了童年的每一天/是誰站在那裡/目送我拐過了家的山巒/是媽媽 是我會唱歌的媽媽/她站在屋簷下/給走向遠方的我唱起那首我兒時的歌/低沉悠揚的曲調快睡著了/大提琴的嘆息也進入了夢鄉/屋簷下 那首歌曬著太陽/溫暖了媽媽一生的歲月。

長長的歲月裡,我和我想象不到的所有景物都有緣相識。這讓我感恩不已。我甚至會想:“如此幸運的我,在未來的日子裡,因為山的靈氣和水的靈氣,將賦予我的靈氣。不在多少,在瞬間的啟示。” “我的水 我在你的岸邊/讀你 靜靜地讀你/你是纖塵不染的意境/你是細膩感性的溫情/你是我放不下的家園/你是我一生眷戀的風。”

有時,漸行漸遠的一種纏綿,卻讓人的感覺飛了起來。

親切的記憶,只是時光的剪影,卻令人魂牽夢縈。

京九鐵路開通之後,聊城的變化越來越大。當年,人民日報一篇《天下不敢小聊城》的報告文學,等於給我的家鄉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

從九江駛過來的列車,在聊城停留幾分鐘,旅客們會認定這裡已離黃河不遠了,這裡有大運河,這裡有《聊齋志異》故事中提到的地名,這裡是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的故鄉,這裡有過民族英雄範築先,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孔繁森,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就是這片土地的女兒...... 從一座小城到另一座大城,我並沒有準備。確切地說,從沒有敢想過離開。從遠方來的人,到遠方去的人,都喝過我家鄉的水,吃過我家鄉的飯。相信,那味道至今還會掛在心頭,一輩子也不會忘。 1800公里的運河,串綴起過多少美麗的歌謠啊,怎麼能輕易忘記呢?5個大明湖大的東昌湖,跌宕出多少感人肺腑的詩篇啊,怎麼能輕易忘記呢?

寸寸尺尺,浸滿家鄉人的拼搏與熱血;節節段段,記載著家鄉人的期盼與堅韌。 沿著運河走個夠,沿著湖邊走個夠,走成了心中一首最動聽的歌。

一眼又一眼地回眸,凝視的卻是家鄉水的歷史。深情幾許,回到家鄉,站在湖邊以自己的方式親近心中的蔚藍:就是在這片湖水中,我學會了游泳。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嘉賓有言


華靜的散文《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讓人感覺家鄉聊城,是她生活過的地方中,最靜潔的地方。 人離開家鄉,進入大城市,開始接觸各種誘惑,經常或逐漸找不到自我。她的記者經歷,使她有更多反思和沉澱的機會。進入一定年齡,她的寫作開始了藝術跨越和心靈救贖:藝術跨越是指她寫了不少不同於新聞的許多東西;心靈救贖是指她的筆觸調轉了方向,回到了那片曾經潔淨的地方,彷彿又在感知美好和虔誠,或許輪迴就是重生的時候,如是。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想起家鄉就會想起你

初小玲 資深媒體人。曾主持創辦《理論信息報》、《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官方會刊》、北京日報《文藝週刊》;曾任《國家大劇院》主編;曾參加電視專題片《再度輝煌》、《大潮動》撰稿;出版報告文學集《麗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