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自機器人:把“苦差事”放心交給機器人

每日商報訊 從杜鑫峰博士辦公室的窗口往外看,一眼就能望見三臺機器人。

這三臺機器人身穿藍色“服裝”,整體由頭、身、底座、輪子四個部分組成,每隔半個小時,它們會統一出來巡邏一番,並在有障礙物、高坡度等特殊環境下進行性能測試。

這是浙江國自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自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巡檢機器人“上崗”前的必經環節。

變電站、化工廠、城市地下管廊……這些對於人類來說有些棘手的巡檢場景,隨著機器換人時代的到來,皆可派機器人上崗工作。

作為國自機器人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杜鑫峰博士主管的正是巡檢機器人事業部,這塊業務佔據國自機器人業務的50%,足可見其重要性。

機器人將改造4D應用場景

“未來,機器人將改造絕大多數4D應用場景。”杜鑫峰口中的4D,代指的是四個應用場景,即Dull(枯燥的)、Dangerous(危險的)、Duplicate(重複的)、Dirty(骯髒的)。在他看來,凡是和這四個單詞相關的工作場景,是機器人最先應該取而代之的。

以供電公司的變電站為例,其作為供電系統的基礎設施,一般都設立在比較偏遠的郊外。在沒有機器人之前,變電站的維護是個相當繁瑣的工作。

供電公司會派出專業的運維人員對變電站進行每週巡檢,巡檢的內容枯燥且重複——即通過人眼逐一檢查每一臺設備,根據變電站等級的不同,單站最多有超過一萬個需檢測設備。整個流程下來,不僅耗費時間長,還需要面對戶外各類惡劣天氣,靠人力容易出現檢測不準確的情況。

2011年,國自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巡檢機器人開始進軍變電站,從運維人員手裡接下了巡檢工作。

只需先跟著運維人員熟悉一遍場地、識別一次設備,巡檢機器人便能獨立對變電站設備進行檢測——自動與以往數據曲線進行對比,判斷設備狀態是否正常。

“通過機器識別,精準度可以達到95%以上。”杜鑫峰說,隨著機器人使用數量的增加,數據量不斷積累,其精準度會越來越高,越來越聰明。“機器人本體生產完畢後直接導入數據,它就能自動擁有3-4年‘工作經驗’,直接上崗,做到真正的機器換人。”

目前,國自機器人的巡檢機器人已經應用到全國31個省份的超過1500座變電站。

“化工廠、城市地下管廊也是如此,在這些人力很難做到的地方,機器人皆可發揮作用。”當下,從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島,從最高的拉薩到最深的城市地下管廊,在這些低溫、高溼鹽霧、高海拔、地下封閉空間等不同複雜環境中,巡檢機器人都能靈活、可靠、安全地替代人工作業。

三個節點明確公司產業方向

在國自機器人的業務佈局中,除了佔據半壁江山的巡檢機器人,還有用於工廠物流、倉儲物流的智能物流機器人,用於安防巡邏的智能安防機器人以及助力工廠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智能裝備。

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的企業,國自機器人並沒有太多現成的歷史經驗能夠參考,無論產品定位還是市場切入點只能自己去摸索。而如今定下的四大業務板塊,便是挖掘基因、摸索市場的結果。

杜鑫峰用三個節點梳理了國自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第一個節點,在十年前。作為國內最早發明迎賓機器人的企業,國自機器人最早瞄準的是服務領域。

2010年5月,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前一年8月,世博會向國內各高校、企業徵集機器人方案,當時不足30人的機器人團隊參與並脫穎而出。

最終,國自機器人自主研發生產的37臺“海寶機器人”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事後杜鑫峰瞭解到,這是全球第一次大規模的服務機器人應用。

第二個節點,是巡檢機器人正式進入電網系統,開啟智能巡檢業務。

“我們慢慢發現,服務機器人不是剛需,而是錦上添花的項目。相較於此,工業機器人的門檻高、壁壘高,是時候做產業升級了。”杜鑫峰迴憶說,2013年的某個下午,他在北京與用戶單位核心負責人就巡檢機器人的應用與發展深度交流了三個小時,談話結束,也就順勢開啟了國自機器人的新戰場。

第三個節點,則有關智能物流機器人。2016年,文具行業國際巨頭Staples(美國史泰博)公司正尋求倉儲物流服務商,進行技術升級換代。

在史泰博公司舉辦的“比武大賽”中,國自機器人全新設計研發、生產的STAR SYSTEM一戰成名,國自機器人也成為了史泰博物流機器人系統的全球唯一合作伙伴。

據瞭解,目前在寶馬、菜鳥物流、娃哈哈、正泰等企業的示範基地,都能看到國自研發的智能物流產品。此外,國自機器人生產的安防機器人也在G20峰會和國慶期間肩負安防任務。

機器人是一門全領域交叉學科

去年7月,國自機器人搬進了屬於自己的園區。據杜鑫峰介紹,園區內有五個測試基地,既能做研發調試,也能做可靠性測試。每一款新機器人在基地測試後,還要在實景測試半年才投入批量使用。

當然,公司業務的迅速發展、人員的擴張,也是國自機器人從濱江搬遷至富陽的原因之一。

這個2008年誕生的機器人團隊,2011年全員全職創業,期間獲得過不少資本的青睞,如2019年獲得美的資本數億人民幣戰略融資。9年來,一路小步快跑。

2008年仍在浙大攻讀自動化專業博士的杜鑫峰,入職國自機器人後,經歷過研發、產品、市場、銷售等多個崗位,他對機器人行業和其技術有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門多維度融合的全領域交叉學科,對技術的要求很高。”杜鑫峰表示,機器人涉及硬件、軟件、算法等多個領域,包括移動底盤、模式識別、人機交互、定位導航、深度學習等多項技術。

目前,國自機器人已申報和獲得授權的機器人相關專利超過500項,其中發明專利佔比超70%,獲評浙江省機器人行業內首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浙江省唯一的移動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當下,國自機器人自主研發的運動底盤技術與星越導航技術,作為移動機器人的“雙腳”與“大腦”,應用在自有的各類智能移動機器人上。他們於2017年打造的“國自芯-GRACE”,作為移動機器人的“心臟”,也已賦能多個傳統行業,開始實現技術輸出。

“做機器人研發,技術很重要,但也不能太技術化,要有敢於破冰的勇氣,跳出技術的桎梏去思考市場的真正需求。”杜鑫峰透露,國自機器人的技術投入都要領先市場一年到一年半,基於對行業的認知和場景的改變持續進行微創新。

國自的一款滅火機器人,便是員工在現場調試時的一次微創新——將機器人作為載體,在其底盤上裝置滅火器。如今,這款產品一年也可產生上千萬元收益。

他說:“對這種創新精神的保持和品質管理的追求,或許是我們相對其他企業最不一樣的東西。”

人工智能大家談

(Q-每日商報 A-杜鑫峰)

Q:您是否看好民用機器人?

A:目前業內對民用機器人還未有明晰的市場定義。我認為,民用機器人以後會有很大的市場,但現在進入可能為時尚早。

Q: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您覺得哪類人才適合機器人行業?

A:機器人是個綜合性門類、涵蓋了多項技術,所以有技術背景、對應用場景有敏銳度,且腳踏實地願意去實踐落地的人才是我們青睞的。

Q:您如何看待資本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A:我們獲得過資本的幫助,資本給我們帶來了資金,也幫助我們開拓海外市場。同時,我們也投資過一些產業鏈上下游的項目,利用資本的力量收購前沿技術為我們所用。

Q:疫情對你們來說是否有影響?

A:疫情讓機器人行業被更多人關注,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機器換人的必要性,長期來看是利好的。

Q:您覺得AI產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A:AI產業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以及正向的輿論引導,千萬不要過分誇大AI的作用。

記者手記

機器換人,這是最近幾年的熱詞。改造多個傳統的工作場景、提升工作效率和精準度、釋放出更多勞動力,這是機器人的價值所在,也是AI的作用之一。

但技術仍有迭代摸索的過程,我們不能將其“神話”。如何合理運用這些技術,並結合實際場景發揮出有效價值,這是機器人公司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正打算引入機器人的行業需要關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