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義和團與張家口的前世今生

歷史回眸:義和團與張家口的前世今生


呂海峰

話說,想當年,當慈禧太后西逃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即:張家口懷來縣令想去迎接慈禧,但在路上卻遇到了守城的義和團不給他開門。那麼,義和團為什麼還敢不聽從縣太爺的命令呢?當時的張家口為什麼也會有義和團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義和團的基本簡況。義和團本是晚清時期的一個民間團體組織,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以及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一些體育組織發展而來。義和團運動,最早始於庚子年間,所以,又稱“庚子事變”。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的爆發。


歷史回眸:義和團與張家口的前世今生


由於它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所以,在最初的時候,義和團也曾經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而義和團呢?也進行了非常英勇的抵抗,但同時伴隨著其自身勢力的膨脹,某些時候竟然不再聽命於清朝政府。為此,也就出現了上述的一個歷史細節,那就是當張家口懷來縣令想去迎接慈禧太后的時候,把守城門的義和團竟然不批准縣令出城迎接。

當然,話說至此,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當時的張家口一帶為什麼會出現義和團呢?原來,由於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所以,既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也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為此,也就成為了義和團抗洋的一個主要根據地。

而且,事實上,還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時候,義和團運動就開始在張家口的宣化府一帶興起。單單在宣化城內的閣西街和大北街,就設立了好幾個壇口。其中,有一位本是宣化南關橋西街附近的鐵匠叫王老在,他一個人就擁有義和團信徒數千名。也正因如此,到了光緒後期,張家口的義和團是異常的活躍。甚至,有的義和團還直接衝開了縣衙,佔領了大北街的官倉。

當然,值得我們一提的是,當年,張家口地區的義和團首領還有一個叫王作霖的。他原本是清朝駐守陽原縣城的東城把總。但他卻由於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當看到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入中國,不禁感到義憤填膺。於是,在光緒二十五年冬天的時候,便在陽原縣的東城發動和組織起了一支義和團,由於參團的女子很多,所以,這一支義和團也叫紅燈照。

其組織成立之後,便以陽原縣的東城文廟為場地,進行日夜訓練,隨時準備抗擊外國侵略者。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的一天,他們在東城武衙門的配合下,與西小莊的外國傳教士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但是,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滅英雄。”當時光走到了《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政府開始禁止群眾和義和團反對洋人。因此,陽原縣的東城很快便被洋人攻陷,王作霖也被捕入獄,其組織隨之解散。

總之,只要我們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張家口地區的義和團運動,曾經是方興未艾,既成為了張家口一段可歌可泣的長城古垣,也成為了一段張家口人的民風古韻。(呂海峰)


歷史回眸:義和團與張家口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