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媽媽接宏宇放學回家後,便開始張羅著晚飯,她讓宏宇趕緊寫會兒作業,不要總是在那兒浪費時間。

宏宇嘴上滿口答應,可是趁著媽媽做飯的時候,他卻抱著媽媽的手機玩的不亦樂乎,直到媽媽把飯菜擺上桌,他連一個字都沒有寫。

媽媽氣得想罵宏宇,但還是忍住了,她讓宏宇趕緊吃飯,吃完飯必須寫作業,不然晚上又要拖到很晚才能睡覺,會影響睡眠。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宏宇依然是滿口答應,他吃飯的速度倒是挺快,可是飯後卻對媽媽說要休息一會,然後便跑到沙發上開始了葛優躺。

眼看著已經7:00了,媽媽忍不住又催了宏宇,宏宇這才慢吞吞的拿起書包,從裡面翻出了作業本,然而還沒寫幾個字就說肚子疼,跑到廁所裡坐了半天。

出來後又說肚子餓,拿起零食就拆了一包津津有味的吃著,一直到晚上10點,他還有一張卷子沒有做。

終於媽媽爆發了,她開始對宏宇又吼又叫,我們此刻能夠明顯感覺到宏宇媽媽心裡有多麼的焦躁,面對如此不聽話的孩子,除了發火,是不是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呢?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

1、受父母和孩子關係的影響

有關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孩子是否聽話,取決於他們和父母有著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三種安全型的孩子和父母相處最為和諧,他們喜歡父母,卻不會依賴父母,有一定的獨立性。

迴避型的孩子會刻意迴避自己對父母的依戀,在父母面前情緒比較平淡;焦慮型的孩子不願意離開父母,會用哭鬧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心裡的擔憂和害怕。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 兩個實驗

實驗者把一個孩子從未見過的U盤放在他們面前,媽媽告訴孩子這是遙控器,一個陌生人告訴他們這是U盤。

安全型的孩子當然選擇相信媽媽,迴避型的孩子有些糾結,他們請相信媽媽,又相信陌生人,而焦慮型的孩子,因為他們對媽媽的依賴極大,所以無條件的相信媽媽。

之後實驗者又把一個像鴨子的玩具拿到孩子面前,媽媽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鳥,陌生人告訴孩子,這是一隻鴨子。

安全型的孩子選擇相信陌生人,因為他們也認同這個玩具更像鴨子,所以他們會根據客觀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

迴避型的孩子由於本就不相信媽媽的權威,所以這次斷然選擇了不相信媽媽,而焦慮型的孩子依然不假思索的選擇相信媽媽。

不難看出安全型的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方式最為健康,所以孩子和父母是什麼關係,直接決定了他們是否願意聽父母的話。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2、和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有關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而他們最喜歡模仿的人毫無疑問是父母

,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這樣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

因為孩子沒有判斷能力,所以他們會模仿父母好的一面,自然也會模仿父母不好的一面,這就對父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我們經常說言傳身教,但實際上身教的作用會遠遠大於言傳

與其不厭其煩的在孩子耳邊不斷的嘮叨,學習有多麼重要,吃飯有多麼重要,睡覺有多麼重要。

那麼不如先從自己做起,努力的提升自己,掌控自己的時間,好好吃飯,按時睡覺,相信一定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命令式語言讓人的大腦立刻傳遞一個緊張的信息,往往身體會發出反抗的信號。

所以父母應該嘗試著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要總是對孩子發號施令,用自己父母的身份去要求孩子,控制孩子,這樣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自然不會乖乖的聽父母的話。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父母怎樣做,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1、用正面語言代替說"不"

不準睡懶覺,不要看電視,不準出去玩……

這類話相信很多父母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會說到,只能說父母對孩子真的是操碎了心。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撥動父母的神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孩子,但卻恰恰造成孩子的心生不滿。

這時父母不妨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告訴孩子,吃飯的時間到了,睡覺的時間到了,學習的時間到了

這會讓孩子明顯感覺到父母對自己是尊重的,所以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孩子自然願意聽父母的話。

多用正面語言去和孩子溝通,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對家長來說也會更為輕鬆。

因為很多時候只要他們說一遍,孩子就會願意去聽,願意去做,不用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孩子喋喋不休。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2、用選擇性的語言代替催促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未必只能給孩子一個選擇,比如讓孩子吃飯,讓孩子睡覺,有時不妨嘗試用選擇性的語言去詢問孩子的意願。

比如問他們是想用勺子吃飯還是想用筷子吃飯?又或者是想現在睡覺還是5分鐘之後再睡覺?

這樣孩子便會有了選擇的主動權,他們不會考慮是否吃飯,是否睡覺的問題,而是會考慮應該用什麼工具吃飯,應該在什麼時候睡覺。

這當然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他們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時,自然就會做得更好。

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聽,父母怎樣才能教出“理想型”的孩子?

3、用提問性的語言代替命令

當父母想要讓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的時候,如果用命令的口吻之間告訴孩子:快去做作業!

那麼孩子便會自然而然的有所排斥,因為父母的語言讓他們感覺到了對自己的不尊重。

但是如果父母嘗試著問孩子準備什麼時候做作業?也許孩子立刻馬上就會坐到書桌前。

因為提問式的語言會讓孩子的大腦感到放鬆,他們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去選擇問題的答案,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自然會有成就感。

所以他們更願意父母用這種方式和自己進行交流,潛意識裡也會更聽父母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