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小蘭導語:

清河縣地處河北省中南部,隸屬於河北省邢臺市。和如今遠近聞名的富裕縣截然不同的是,原來的清河卻是個窮地方。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清河縣逐漸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小康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歷史無聲,檔案有痕。清河縣檔案館館藏檔案記錄著清河從全省18個貧困縣之一,躍居成為經濟強縣的精彩華章。也記錄著清河縣委、縣政府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唯一宗旨,把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統一到為人民謀利益上,分析縣情、尊重民意、服從實踐,帶領全縣人民闖市場奔小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出了一條具有清河特色的振興經濟之路。讓我們一起跟隨檔案的腳步,叩開記憶的大門,回眸那一段歷史足跡,並將珍檔後面的歷史背景系統梳理,真實呈現清河縣開拓創新的激昂瞬間。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20世紀70年代末期清河縣以土胚房為主的農村民居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文件明確了農村進行商品生產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發展商品生產,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幹部學會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利用價值規律,為計劃經濟服務,才能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現代化。繼續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歷史以泛黃的故紙呈現於世,每一個字都異常厚重。我們在館藏檔案中查找出1984年中共清河縣委常委會議記錄:

1984年1月16日上午,段連莊同志同志彙報地委召開的會議精神,傳達中共中央(1984年)1號文件,並指出:中央1號文件極大地推動了廣大人民群眾致富的積極性,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實踐證明能翻番。要做好幾件事:落實土地承包期;搞好商品生產的調查;選準優勢,糧食增產錢翻番,不吃國家補貼;搞好城鎮建設,建設2—3個大的集市,成為商品流動中心等。常委研究意見“解放思想,放開膽子,大搞商品生產,搞好工副業,向專業戶、聯合體發展,有針對性地解決……,廣開生產門路。”

1984年2月,段連莊同志同志在會議上指出:“搞好經濟,最根本是提高幹部素質,與中央保持一致,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振興河北做貢獻。向書本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和經濟管理學;向實踐學,深入調查研究,縣委書記和縣領導每月有十天向基層調查研究;向外地學,解決思想上的保守,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

1984年3月,清河縣召開三級幹部大會,清除了發展家庭工業的思想障礙, 1984年四月制定了《放寬經濟政策的二十四條規定》《關於經濟改革的十條意見》《關於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的幾項規定》等一系列政策。自此農民開始大膽進入商品經濟領域,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強烈的商品意識、嶄新的思想觀念、不甘落後的奮鬥精神,已經深入清河廣大幹部群眾和千家萬戶,成為清河人的實際行動。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1984年四月十日,制定了《關於發展商品生產放寬政策的二十四條規定》

1984年6月1日下午四點,常委會議中涉及到經濟工作的有兩個主題“改革”“開放”,涉及16個方面的改革和開放,主要包括:“外貿體制的改革、開放勞務出口、商業改革、放寬現行的信貸等”。常委依據上級政策及充分調研論證,針對當時清河縣的差距,提出幾項突破性的措施:“組織力量,選拔能人,加快經濟戰線的工作;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全面推動‘一包三改’。”

清河縣農村家庭工業的迅猛發展,帶動鄉鎮企業連續三年邁出三大步,猶如一股強大的衝擊波,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自1986年,中共河北省辦公廳、中共邢臺地委、邢臺地區行政公署多次發文推廣“清河經驗”,並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學習清河的活動,省委希望各級領導同志認真研究清河的經驗使我省鄉鎮企業儘快有一個大發展。1986年邢臺地委、省委辦公廳發文中《關於清河縣發展家庭工業情況的報告》,對清河縣家庭工業之所以發展快,收效大的基本經驗作了報告。1987年9月,段連莊同志以《發展家庭工業的實踐和思考》在全區鄉鎮企業理論研討現場會上發言。1988年1月,河北省鄉鎮企業會議在清河召開,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出席主持了會議並講話,邢臺地委書記、地委副書記也出席了會議;地委書記李侃同志代表地委、行署在會上講到:“這樣高規格、大規模的全省會議在清河召開,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對我們地區是個很大的鼓舞”。1988年6月河北省委研究室《調查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專刊之二》記載了清河縣委抓經濟工作的做法。1988年秋,河北省在清河召開鄉鎮企業現場會,段連莊同志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河北省1993年第16期《縣級綜合改革通訊》中記載:“80年代中期,省委肯定了清河縣的經驗,一時名聲大振,接待了來自全國14個省、320個縣的8萬多名參觀者。”各新聞單位、文化團體、研究單位也不斷考察、報道。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縣委及時為70年代搞工副業時有一定貢獻,又在“隔尾巴”運動中捱過整的160多名幹部群眾公開平反,年年把捷足先富的能人和業務員請上大會主席臺,給他們戴紅花,發獎掛匾。圖為1986年1月清河縣委發給薛俊生同志“勤勞致富光榮”牌匾並懸掛於門庭上

《人民日報》在1987年1月14日、15日連續兩天在第二版由記者陳健刊登了名為《窮鄉僻壤的魅力——清河啟示錄一》《尊重農民的選擇——清河啟示錄二》,全面深刻地記錄了清河縣僅僅放寬經濟政策三年時間所發生的變化。僅僅三年時間,清河縣精梳山羊絨年產量佔全國出口量的85%,號稱“全國精梳山羊絨中心”;汽車零配件年產值逾四千萬元,被稱為“我國農村最大的汽車配件生產基地”;摩托車拉線,銷量佔全國總銷量的60%以上;合金刀具年產銷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被譽為“清河——北方的溫州”。

中共中央辦公廳1988年7月11日第56期《綜合與摘報》中記載:

“1984年初,中央關於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一號文件下達後,縣領導分析了清河長期貧困落後的原因,提出“四個輪子一起轉,哪個轉的快就讓那個快轉”的口號,制定了放寬經濟政策、搞活農村經濟的文件,確定了以家庭工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戰略。放寬了物資管理、掛戶經營、僱工經營等政策。根據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開放了民間金融市場,自辦信貸站,自由轉借,自定利率,開展信貸業務。僅去年就聚集、融通1.1億多元資金,幫助部分群眾解決了經商辦企業的燃眉之急。經濟政策的開放,使原來只限於少數國營企業經營的精梳羊絨、合金刀具等項目,成為清河的主要產品和骨幹行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群眾說:‘給這給那,不如給一個好政策’。”

全縣318個行政村,“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活幹”。建起的汽車配件、摩托車拉線、合金刀具、精梳羊絨等四大行業,不僅成為全縣的經濟支柱,在全國同行業中,也佔有重要位置。汽車橡膠配件被交通部門稱為“全國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的生產基地”,摩托車拉線銷售量佔全國的60%左右,清梳羊絨行業的發展使該縣成為國內“最大的羊毛集散地之一”,合金刀具產銷總量也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去年僅精梳羊絨一項創匯就達2000多萬美元,今年將在去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現在全縣有2.8萬多農民加入了創匯行列。

清河縣對1984年——1988年取得的成效用數據做了詳細概況:“1984年以來,清河縣私營經濟發展很快。到目前,個體工商業已達19348家,佔鄉鎮企業總額的94%,其中僱工企業3100多個,僱工8人以上的有980個,人數達14900名。198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5億元,其中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的產值為3.1億元,佔68.8%,今年上半年已達2.4億元;縣財政收入1026萬元,其中775萬元來源於私營經濟,佔全縣財政收入的78.8%。

《人民日報》在1988年8月5日刊登一篇名為《內蒙古區黨委歡迎外省同志批評 特邀河北清河縣委書記介紹經驗》的文章,文中敘述了內蒙古區黨委幹部到清河縣參觀學習辦家庭工業的經驗,並認真接受清河縣縣委書記段連莊同志的批評,動員全區幹部做好商品生產和流通工作。近兩個月內蒙古的報紙、刊物,一直宣傳清河的經驗,幾乎成了“清河熱”。後又邀請段連莊同志書記到內蒙古作報告,學習清河縣商品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問題。

1988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各種輪子一齊轉 誰轉得快就讓誰快 清河縣依靠民營經濟翻身 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源於私營經濟》中介紹1984年起,縣委在中央1號文件的啟發下,制訂了“四個輪子一齊轉,哪個轉得快就讓哪個快轉”的經濟戰略。放寬了物資管理、掛戶經營、僱工經營等政策,充分利用民間資金,搞好服務,清理障礙。本報評論員評論清河的實踐,再次證明,多種經濟成份的活躍,是農村經濟繁榮的極為有效的“酵母”。肯定了清河縣對“輪子”的選擇傾向不僅是勇敢的,也是科學的。

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中保存著1988年10月3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河北清河縣發展家庭工業的視頻檔案。

如今的清河縣,已是品牌累累。“全國電商示範百佳縣”“河北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名縣”“全國十大活力集群(羊絨)”成為了清河的知名名片。一個實力清河、魅力清河、活力清河,正在冀東南區域矗立。

歷史悄然流走,時光不再倒流。時間的巨輪滾動著,檔案於無聲處,於無言中,默默沉澱下清河縣廣大幹部群眾改革開放以來所迸發出的智慧和力量,用文字、聲像的方式,展現並延續著清河的累累碩果。立足實際選準路,因地制宜求發展,從上到下形成一股強大的發展經濟的合力,萬眾一心,實幹興縣,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有清河的今天。經過清河縣委、縣政府艱苦奮鬥取得的清河經驗,對河北省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河北省經濟建設的寶貴財富。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從改革開放到小康——清河縣檔案記錄

冀小蘭

在大家的關注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