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在老一輩看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愛分享、懂禮貌、說啥聽啥的乖孩子,才能維持他們在小區“帶娃圈”的TOP級“體面”。

一旦娃哭鬧喊叫,就被定義為“不聽話”,而說著說著,矛頭就直接指向爸爸媽媽:

你太慣孩子了!!!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講真,老一輩教育孩子的苦心要理解。

但是不過問孩子的意見,不顧及孩子的成長規律,看不到孩子內心的感受,硬逼她踐行所謂的“中國式禮貌”,這一點我還真不認同。

尤其是下面這5種,真的會傷害孩子!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01、逼孩子打招呼

唉,提到打招呼,不少媽媽心中總是隱隱作痛。

小時候走到大街上,看著那些坐在馬路牙子上嘮嗑的人,老遠就犯怵:

——這些人我都應該叫什麼?

——萬一叫錯了怎麼辦?

——不打招呼,又會被老媽說沒禮貌!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當媽後,看到自己的孩子遇到陌生人總是往大人身後躲,特別理解。

孩子認生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這是一種進步,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思考能力,認知水平有了提高。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操之過急逼迫他們打招呼。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02、強迫孩子分享

大人們總是有一種思維定式,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時,總讓大的讓小的。

——“妹妹小,你是大寶寶,得讓著她!”

——“怎麼這麼小氣呀,給弟弟妹妹玩會兒也不行?”

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跟咱說:

——你把你最喜歡的包給我背幾天行麼?

——把你最喜歡的車借我開幾天可好?

是不是心裡也不太容易接受呢?

是不是想帶TA爬山的心情都有了?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2、3歲的寶寶,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在孩子眼裡,他們喜歡的東西的價值一點也不比大人的包和車低,這很正常,不要與自私劃等號。

不顧孩子情緒和心理,一味讓孩子謙讓,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建立,還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03、面對誇獎,過分謙虛

謙虛是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傳統美德。

當別人誇獎自己家孩子聰明懂事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下意識地否定說:

——“沒有沒有,他皮著呢,一點也不聽話。”

——“跟你家娃比,差太遠了!”

這種情況久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很容易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面對誇獎,教會孩子坦然接受,並感謝。不僅會提高孩子的自信,也會讓誇獎的那一方感受到真誠和禮貌。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不能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更不能用別人的長處來貶低孩子。

打壓式教育不會起到“鞭策”的作用,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做事畏畏縮縮。

04、礙於面子,不會拒絕

我們總希望孩子懂事,想讓孩子懂得分享,樂於助人,總想讓他們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當別人想玩寶寶的玩具,二話不說就給;當陌生人想要親吻或擁抱孩子的時候,也從不拒絕。

這種所謂的懂事,日積月累,只會變成自我壓抑,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曾經遇到一個媽媽說,自己兒子很喜歡的玩具還沒玩夠,就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了,回來跟媽媽委屈的哭了。

媽媽問他為什麼不拒絕,兒子回答“媽媽說過要謙讓,別人才會喜歡你,跟你一起玩。”

不要讓大人所謂的面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或給孩子帶來傷害。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05、讓孩子表演節目

很多人一到聚會就讓孩子表演節目,唱歌、跳舞、詩歌、朗誦!

——寶寶,給大家挑個“小蘋果”吧!

——寶寶會幾首詩啦?給大家朗誦一個吧!

這簡直是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噩夢!

甚至在《做家務的男人中》,三十歲的魏大勳在聚會上還被老爸cue表演節目!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不徵求孩子的同意,強迫孩子表演節目,只是滿足了家長的面子,對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並沒有好處。

別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大人的面子,傷孩子的心

小編碎碎念

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魯宏說:人的個性,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

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

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而最容易“負傷”的,就是童年和少年的這兩圈。

別再讓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和打壓式教育,滿足了大人的面子,傷了孩子的心,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