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北宋的守成與盲目擴張的唐朝,太多糾葛牽扯不清

北宋,作為唐朝之後的第一個大統一完成,其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也算得上是版圖遼闊,但是在許多人的心中卻並不大願意認同他是一個大統一王朝。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而後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北宋的版圖雖大,但是卻和前朝李唐遠遠無法相比,其次就是北宋時期,少數民族實力過於強大。

甚至於長期都可以壓著北宋打,而北宋在很長時間以來,也一直只能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委曲求全,而不像大唐,能夠讓四方民族俯首稱臣。

所以李唐有泱泱大唐,天朝上國之說,而北宋,卻從無如此讚譽。哪怕此後又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史上漢人王朝的恥辱。尤其是後來先是被金國驅趕到南方偏安,兩帝被擄,看算是史上頭一遭。

可北宋之所以面對如此局面,除了統治者無能這個原因以外,李唐也要為此承擔極大的責任。

首先幽雲十六州為何會落入契丹之手,成為遼國攻略中原的橋頭堡以及跳板,導致北宋在和遼國的對持中長期處於下風,這裡李唐就脫不了干係。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拱手送幽雲十六州於契丹,中原門戶洞開

幽雲十六州,既燕雲十六州,包括了現如今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等地,東西寬約六百公里,南北長約二百公里,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

其中幽、順、檀、薊、涿、瀛、莫七州位於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其餘九州在太行山西北。這一部分地區不僅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明抵禦北方遊牧勢力戰略屏障和緩衝地區。

正因為幽雲地區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幽雲失,則天下難安的說法,幽雲十六州的得失直接關乎到了中原天下的安穩。

這也是在明朝的時候,朱棣遷都北京的根本原因,也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法的由來,因為守住了幽雲,才能遏制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守住中原。

幽雲十六州是當之無愧的中原門戶,不僅易守難攻,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人有言:“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形容並沒有誇大,幽雲十六州可藉助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作為天然屏障,而北方遊牧民族本就不擅山地行軍作戰,依靠著地勢,沒有比這更好的防禦遊牧勢力的防線了,中原勢力可以牢牢的將遊牧民族被關在關外。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而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就意味著中原門戶大開,遊牧勢力的騎兵只要越過山地,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就如無人之境。

正因為如此,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北宋官軍,面對遊牧民族騎兵的巨大壓力,只能在河北中部的滹沱河沿線部署重兵構築防線,造成冗兵之弊,死死硬撐。

那麼北宋為何沒有得到幽雲十六州,還給自己帶來了如此難以承受的後果,先是被遼國直接威脅,後來更是被金國以此為突破口長驅直入。

其實北宋不是不想守,而是早在北宋統一中原之前,幽雲十六州就已經不在漢族的人手中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幽雲十六州由後晉高祖石敬瑭親手送給了契丹。

此後,中原地區便一直飽受的契丹的威脅,包括石敬瑭自己建立的後晉王朝,所以石敬瑭也被後人稱為兒皇帝,契丹老父親耶律德光的兒子皇帝。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石敬瑭為何會甘願將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

石敬瑭好歹也是後唐大將,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他豈會不知,那麼他為何又會甘願將幽雲十六州拱手送給契丹呢?

原來石敬瑭本是後唐的一員大將,更是李嗣源的女婿。

在後唐和後梁的戰爭中,他立下了赫赫功勞,數次救下李存勖以及其岳父李嗣源的性命。在後唐的建立過程中,石敬瑭與李從珂是功勞最大的功臣,而之所以在李存勖當政時石敬瑭名聲不顯,只是因為他不喜歡自我誇讚

面對政治問題的時候,石敬瑭的立場也十分堅定,在李嗣源和李存勖的矛盾爆發後,他極力勸說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後來在他的輔佐下,李嗣源也成功的功入了洛陽,得上了帝位。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正是這樣一個將才、帥才,你要說他愚蠢不知道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我是不信的。普通人尚且能看出,作為後唐兩朝的第一功臣,他豈會不知?

石敬瑭在李嗣源登基後,也坐上了河東節度使的高位鎮守河東,堪稱是一方諸侯。而在李嗣源病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既後唐閔帝。

李從厚為避免唐朝的前車之鑑,預防藩鎮坐大,便開始想辦法削弱藩鎮大員的力量。可如此一來卻引發部分藩鎮的反對,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反叛,使得他最終丟失了帝位。

而出於相同的利益考慮,石敬瑭的選擇就很有意思了。他雖然沒有直接加入反叛軍,可是也並沒有出兵勤王,甚至還幽禁了閔帝李從厚向李從珂請功。

但是李從珂繼位後顯然並不領這份情,處處防範石敬瑭,對他並不信任。而石敬瑭也確實早有野心,就像他當年勸說直接岳父一樣:“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該出手時就出手。

於是他開始裝病韜光隱晦,麻痺李從珂,最後終於尋找到了機會,成功回到了自己的藩鎮河東,開始暗中壯大勢力。

當然,李從珂依舊沒有對他放心。於是他就下令將石敬瑭移鎮他處。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這無疑是極大的削權,等於直接剝離石敬瑭的幾乎全部基業。石敬瑭當然不願意坐以待斃,但是此時的他羽翼還未豐,以一藩之力反叛整個後唐,雖然不是說沒有可能成功,但是幾率太小。

那麼怎麼辦呢?就在這個時候,石敬瑭的心腹幕僚桑維翰出現了,正是這個人建議石敬瑭父事契丹,也就是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以獲取契丹的軍事支持,當契丹的兒皇帝。

石敬瑭得以割幽雲十六州的根本原因,唐藩鎮政策的後遺症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唐雖亡,但其藩鎮政策的後遺症長時間不曾消亡,後唐沿用了其藩鎮制度,才導致石敬瑭有足夠的底氣和機會反叛後唐,並且聯合契丹。

首先,唐朝以強大內附的民族為藩鎮,李唐最大的藩鎮都是少主民族,並無漢族。如安祿山是粟特族,石敬瑭也是粟特族,而後唐皇室是沙陀族。

因此,中原地區本身就充滿了少主民族勢力,導致中原勢力對其他少主民族,如契丹,防備心大大降低,沒有漢族所講究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

其次,在藩鎮政權下,藩鎮的實力太過強大,導致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極低。

且藩鎮勢力作為土皇帝,在當地可以無限制的擴充實力。因此,藩鎮勢力才有底氣反叛。

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前節度使的權力日益增重,安史之亂後各節度使更是莫不競擁強兵,使割據局面既成之後,還日甚一日。

北宋無法拿回幽雲十六州,原來是背了唐朝藩鎮的大黑鍋

這一情形,到了五代時期並沒有得到改變,反而各個政權為了獲取地方的支持,還更加大力的在推行藩鎮制度。

所以,正是因為唐朝發起的藩鎮制度,導致少數民族得以進入中原,且建立了龐大的勢力。再加上少數民族對少數民族的防備自然不如漢族,缺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所以才導致石敬瑭毫無顧慮的甘心割幽雲十六州於契丹。

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朝導致北宋長期處於被少數民族打壓的屈辱之中,包括之後的西夏,也和李唐的藩鎮勢力息息相關。

簡單一句話,終究是弱小的北宋背下了大唐留下的藩鎮這個鍋,不香,還很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