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國慶|雙循環發力 城市在變局中開新局

獻禮國慶|雙循環發力 城市在變局中開新局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從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共抗新冠肺炎疫情,到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到“十三五”收官;從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到取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一件件不同尋常的大事件疊加,註定讓2020年的國慶意義非凡。


當我們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71歲華誕,回顧過往,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鑄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輝煌;展望未來,中國人民也一定能夠在這危與機並存時刻繼續披荊斬棘,開闢發展新天地。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的國家乘風破浪,我們的城市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當城鎮化率突破60%,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十四五”規劃研究啟動,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城市群相繼崛起,都市圈嶄露頭角,大灣區經濟快速發展,中心城市全國佈局,交通網絡延伸拓展,城市經濟創新驅動……一系列的大手筆都在刷新著城市的面貌。


獻禮國慶|雙循環發力 城市在變局中開新局

危中尋機 

創新轉型融入雙循環


城市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整個循環系統暢通,經濟發展就有利;反之,哪個環節阻滯,上下游都受影響。


在全球供應鏈遭受衝擊背景下,我們的城市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了雙循環概念,這一重大戰略判斷為各地提升城市能級、實現加速超越提供了新的寶貴機遇。

如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經明確,各城正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外貿型城市危中尋機,加快轉型發展步伐:

“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道出了上海參與國際競爭的從容和自信。

而作為製造業強市的江蘇省蘇州市破舊立新,變“訂單經濟”為“需求經濟”,從以往來什麼訂單做什麼產品,到如今主動發掘市場需求。

內陸城市則搶抓機遇,引領創新熱潮:

福建省福州市以“新”破題,發佈《福州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目標到2022年,5G基站超過3萬個,實現在全國省會城市領先,互聯網出口帶寬超31T。

四川省成都市則立足西部消費中心這一優勢,以新經濟為抓手,大力發展在線經濟、戶外消費等新興消費業態,主動融入雙循環。

特殊的年份就要有特別的作為。各地市正在主動找準新定位,在主動應變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在主動求變中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提高創新力、競爭力。


觀勢謀局 

縱深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以中心城市帶動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內需市場,也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區域。

“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落實”四個字顯現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

眼下,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均已按下快進鍵。

與此同時,隨著重點城市都市圈快速成型,我國以圈帶群的發展路徑愈加凸顯——

深圳市在《2019年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計劃》中提出,加快推進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協調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參與,合理確定都市圈發展重大任務舉措,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灣區建設。

江蘇省南京市的構想是,推動南京都市圈發展,打造國家級現代化都市圈樣板。下一步將明確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引導中小城市融入中心城市產業佈局。

合肥都市圈或擴圍。安徽省發改委透露,安徽省銅陵市具備加入合肥都市圈的眾多基礎條件,目前正在就加入合肥都市圈開展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對各地區而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做好自己的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根本之道。


因地制宜 

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記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而後,全國上下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基本生活有保障並不是脫貧工作的最終目標,如何讓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富起來,才是徹底擺脫貧困的法寶。

電商扶貧、代辦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各城在堅持因地制宜、聚力精準施策上積極作為、銳意創新。

一個個困擾貧困群眾的現實問題被攻克,脫貧致富的巨大內生動力被激發。我國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2月底的52個,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句句充滿希望的話語,見證著脫貧攻堅帶來的鉅變。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當脫貧攻堅到了攻城拔寨的關鍵階段,我們又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貧困縣‘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的退出標準不會變;時間安排總體上也不會變。”這是國家給出的堅定承諾。

今年初,四川從全省抽調幹部奔赴涼山彝族自治州督戰,聚焦薄弱環節組建工作專班蹲點。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及州級重點行業扶貧部門、四縣(市)主要負責人於近日遞交承諾書,簽下軍令狀,近8000名幹部立下“愚公志”,揹包進山入戶,以“百米衝刺”的精神,決戰最後貧困“堡壘”。

上半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7837戶中未脫貧戶已全部實現脫貧。未退出的66個貧困村中,除永靖縣撤併的2個村外,41個貧困村11項村級脫貧指標全面達標,23個村村級指標基本達標。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得來的。眼下,全國上下正凝心聚力,從根本上破解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奮力斬斷窮根,朝著美好明天闊步前進。


補齊短板 

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疾病災害,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意識到,健康的人民是人民城市的活力之源,人民的健康是人民城市的發展之基,各城市也清醒和實事求是地看到在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弱項。

眼下,不少城市已把健康嵌入城市整體規劃,將健康融入政策,把更多高品質的健康服務資源滲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湖北省武漢市已啟動開展“城市體檢”工作,將在面向健康城市的空間規劃、重大疫情中的城市治理與管控、疫情之後的災後重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運用於健康城市治理的技術開發等方面,建立武漢標準,貢獻武漢智慧,打造未來“創意—健康城市”標杆之城。

陝西省西安市則提出,未來3年內,西安市將新建三級醫院13家,新增三級醫院床位1.3萬張以上,建成“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將西安打造成為西部領先的高質量區域衛生健康中心。

山東省青島市於日前落地了我國首座健康城市綜合體,為青島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高地又添了一把火。

在河北省邢臺市,一個更加國際化的四級數字健康管理體系正在形成,由點到面,覆蓋城市、鄉鎮、村居與個人的健康管理服務,助力區域內健康人口的生成,為減輕醫保負擔及落實健康中國行動作出了示範。

不可否認的是,爬坡過坎的攻堅期,同樣也是充滿機遇的發展期。縱然面臨各種風險挑戰,但城市發展的一個宗旨始終不變: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作者:鄭新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