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技術

馬鈴薯病毒病是目前馬鈴薯生產上主要的病害之一,給馬鈴薯生產帶來嚴重威脅,是發展馬鈴薯生產最大的障礙,我國大部分馬鈴薯產區都可嚴重發生,一般減產20%-50%,嚴重的可減產80%以上,應引起種植馬鈴薯農戶的重視,現在就來介紹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及術,供種植馬鈴薯的農民朋友進行參考。

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技術


一、馬鈴薯病毒病的發病原因:

起馬鈴薯病毒病的病原目前可查的有20多種病毒,其中線形病毒粒體的馬鈴薯X病毒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症;馬鈴薯Y病毒可引起嚴重花葉或壞死斑和壞死條斑,病毒粒體線形;Y病毒與X病毒混和侵染時呈現嚴重皺縮花葉及矮化症。我國發生的馬鈴薯退化,主要有這兩種病毒複合侵染所致。馬鈴薯S病毒在馬鈴薯上引起輕度皺縮花葉或不顯症,病毒粒體線形;馬鈴薯A病毒在馬鈴薯上引起輕花葉或不顯症,病毒粒體線形;馬鈴薯卷葉病毒病粒體為球狀,在馬鈴薯上引起卷葉症,此外,TMV也可侵染馬鈴薯引發病毒病。除PVX外,以上幾種病毒都可以通過蚜蟲吸食汁液摩擦傳毒。


二、馬鈴薯病毒病的危害症狀:

馬鈴薯病毒病的田間表現症狀複雜多樣,花葉型的葉面葉綠素分佈不均,呈現濃綠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葉片基本不變小,或變小、皺縮、矮化。花葉病又有輕花葉、重花葉、皺縮花葉和黃駁花葉之分,其中輕花葉病常與其它病毒病併發,一般病株生育正常,僅葉片表現出不同的斑駁或輕微花葉,氣溫過高、過低時症狀都易隱蔽,病毒由汁液接觸傳染。重花葉病病株上的葉脈、葉柄及莖均有黑褐色壞死條斑,併發脆容易折斷。感病初期葉片呈現斑駁花葉或有枯斑,導致全葉萎蔫,但不脫落。壞死型(或稱條斑型)的葉脈、葉柄、莖枝出現褐色壞死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卷葉型的葉緣向上捲曲,或自邊緣向內翻轉,甚至呈圓筒狀,色淡,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圓筒狀,有時葉背出現紫紅色,此外還有複合侵染,引起馬鈴薯發生條斑壞死。叢枝及束頂的病毒病分枝纖細而多,縮節叢生或束頂,葉小花少,明顯矮縮。

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技術


三、馬鈴薯病毒病的發生流行特點:

馬鈴薯病毒病主要由種薯帶毒引起,並可代代相傳,在田間還可由昆蟲傳播,以致發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在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飛蝨發生量大時發病重。而在25度以上高溫環境條件下,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於傳毒煤介蚜蟲、飛蝨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有利於該病的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所以一般冷涼的山區(如湖北恩施)種植的馬鈴薯發病輕,另外品種的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

四、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技術:

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上以生產和使用抗病無毒種薯為主,輔以抗病良種、藥物治蟲及栽培防病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治本病應以抗病育種為中心,並抓好以下幾個環節:1、在冷涼地區建立無病留種基地,繁殖無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種;2、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採用無毒種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生產田還可通過二季作或夏播獲得種薯;3、一季作地區實行夏播,使塊莖在冷涼季節形成,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區春季用早熟品種,地膜覆蓋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適當晚播早收,可減輕發病;4、改進栽培措施,留種田要遠離茄科菜地並拔除病株,採取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多施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5、馬鈴薯病毒病主要以蚜蟲、飛蝨傳播為主,在蚜蟲、飛蝨遷飛前可用25%噻嗪酮水分散粒劑或5%啶蟲脒乳油及時防治可收到顯著效果。對於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每畝可用2%寧南黴素水劑20ml、或5%氨基寡糖素水劑10ml、或30%毒氟磷可溼性粉劑100g兌水30kg進行噴霧防治,發病嚴重的田塊間隔5-7天后再進行噴霧防治一次,以上藥劑最好交替使用。

馬鈴薯病毒病的防治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