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五一”大測試顯示全面恢復可行且必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其中以旅遊、娛樂、餐飲等與人員流動、聚集相關度較高的行業為最。剛剛過去的“五一”5天假期,作為國內疫情撲滅後放開人員流動的首個小長假,被稱作疫情之後經濟與消費心理恢復的一次大測試,備受關注。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消息,5月1~4日,全國接待國內遊客總人數1.04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約432.3億元。從出行人數來看,與往年相比下降幅度不大,一定程度上說明國人對於疫情的恐懼心理已基本消除。這是頗為積極的現象,也是經濟恢復的必要條件之一。而且,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1~4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分別為1例、2例、3例和1例,且基本都是境外輸入。眾所周知,境外輸入病例早已實施“閉環”管理,境內擴散被堵住。

雖然出行人數與往年差距不大,但旅遊消費卻大幅減少,1~4日實現旅遊收入432.3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1177億元,只剩下四成左右。旅遊收入的下滑既與部分景區限流等因素有關,也和部分消費場所未開放、疫情影響居民收入抑制消費等因素相關。

而就目前來講,內需對經濟恢復又至關重要。因為從經濟學角度講,經濟運行是一個從需求—生產—就業—收入再到需求的循環鏈條。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需求大幅減少導致生產不足、就業減少、收入下滑和居民消費被抑制。

因此,當務之急是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才能帶動經濟儘快回到正軌。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亦提出,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正常秩序,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提振內需,引導居民消費,需要政府、企業綜合施策並形成合力。一方面,可通過消費券、購物節等方式刺激短期消費,類似給壓水機內倒入的一瓢引水,目的是“引”出更多的活水,為經濟活動循環注入動力。此前南京、杭州、武漢、溫州、青島、鄭州等地相繼出臺各色消費券刺激政策,效果也頗為明顯,如杭州此前發放的2983萬元消費券,帶動市場消費4.53億元。

上海自5月4日20時啟動“五五購物節”,這是一次以企業讓利促銷為主、政府提供相關支持政策配合的購物節活動。相關數據顯示,民眾參與熱情不低,截至5日14時12分,上海地區消費支付總額已超100億元。

另一個提振內需的重要手段就是,讓消費場所應開盡開,各行各業全面復工復產。如果把經濟社會比作一個正常肌體,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阻塞。要想恢復常態,重點在於打通梗阻,實現良性循環,包括市場循環和社會循環等。因為只要有一個環節不通暢,都會造成上下游成片的影響,比如終端市場不開放會導致企業訂單減少,進而影響從業人員收入甚至就業。

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包括餐飲、娛樂等消費場所有必要應開盡開。“五一”假期人員流動大測試結果顯示,必要的人員流動與聚集並未造成疫情失控,且受境外擴散影響,疫情要徹底消滅在時間上很難預測,所以經濟生活應儘可能恢復,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做好必要的個人防護,但不應再擔憂疫情而一關了之。停業影響的不只是本行業的消費和人員收入,對整個經濟鏈條都會形成阻塞,務必儘快全面打通。

可以說,“五一”假期是一場大測試,既說明經濟生活全面恢復的可行,也凸顯了全面恢復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