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去年上半年以來,“研學旅行”這個詞漸漸熱起來。

春節期間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的孩子在韶關市區讀小學,2018年暑假他小孩參加了至叻星的8天的至叻星北京研學旅行。在他記憶中,孩子已經讀了6年書,孩子集體去外省旅行、學習的活動。他感嘆:這樣的活動比起一般的旅行來更有意義!這位家長的感受沒有錯!去年年初開始,越來越多的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參加研學旅行。而且不僅是學期中,去年暑假,有許多學校也安排了孩子的研學之旅。

那麼,究竟什麼是“研學旅行”,它和以前就有的遊學、夏冬令營有何區別?

研學旅行的興起,和去年國家的一紙文件有關。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發佈促進“研學旅行進入中小學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支持研學旅行,文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於學校來說,這無疑是解開了套在頭上的“緊箍咒”。研學旅行逐漸由以前的羞羞答答到“登堂入室”,更多的校長開始正大光明地推動起來。

孩子參加研學旅行有什麼好處呢?

在這裡,我想分享下自己的親身體會。說實話,原來我對研學旅行的認識也有一些保留:旅行,可以和家長一起,為什麼要勞師動眾,由學校或者教育機構來組織呢?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至叻星北京研學營地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天安門研學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長城研學

韶關研學旅行為什麼受到家長的肯定?

天安門廣場合影

去年寒暑假,我陪同韶關至叻星研學帶著韶關一所中學的孩子去北京研學旅行,我們去了北京動物園、居庸關長征、北京天安門看升旗儀式、圓明園、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孔廟國子監、水立方、鳥巢等。

每到一處,孩子們不是單純的遊玩,而是《帶著課本去旅行》人手一冊的研學手冊,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問題,去探究,這一刻,我慢慢感受到了研學旅行的獨特價值。

集體生活的意義

首先,研學旅行的意義在於讓孩子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是學校生活的生動延伸,而這種集體生活是孩子成長歲月中非常珍貴的記憶,集體生活培養出來的團隊觀念和整體意識也是孩子“長大成人”的重要標誌。

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需要遵守作息規律:什麼時候起床、吃飯、出發;在一個營地停留的時間;晚上還需要討論、學習,針對一個共同的課題或者一個任務,團隊成員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這些“項目制學習”是在祖國美好的河山間,在愉快的旅行過程中間完成,這就是研學旅行“寓教於樂”的意義所在。

個人價值的體現

不僅是團隊觀念在研學旅行中得以強化,而且,一次策劃有力、組織得當的研學旅行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培養其獨立自主的意識。

我參加過的的研學旅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務,有的是尋寶任務,負責隊長職責;有的是晚會表演主持人,負責節目採集演練;有的是紀律小標兵,負責全隊的紀律秩序,有的是親子活動任務,需要家長和小朋友共同完成;有的是講解員,需要知識點的解讀分享。

研學旅行的意義正在於此:讓孩子在真實的社會中去鍛鍊,在有設計的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和擔當精神,讓他們在壓力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務,踐行自己的責任,這種艱苦奮鬥的過程,責任意識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珍貴的!

讓課本上的知識“鮮活”起來

研學旅行,還有一個大的意義在於:讓課本上的知識“鮮活”了,讓歷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覺。

研學旅行,讓孩子在快樂的旅行中研究學習,這無疑是孩子少年歲月中最美好的記憶,而且這種集體生活和工作分工,對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鍛鍊。

不要小看它的作用。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中高考改革,其中的一個核心出發點就是希望改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體制,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並和未來的職業選擇、人生髮展聯繫起來。研學旅行正是適應了這一改革需求。也許,正是看到了研學旅行的獨特價值,國家才最終下決心推動它進入中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