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之下,上海正在默默做這幾件事

這幾天發生了一件事兒,氣氛不太和諧。


情節大概是,有武漢人要乘坐飛機,從日本飛到上海,可登機前被上海人舉報了。


陰影之下,上海正在默默做這幾件事


有評論說上海排外。


上海真的排外麼?


01


各地都在馳援武漢。但不得不說,上海是最仗義的。

掌櫃我研究城市的各種數據。


先說一個指標--“病床使用率”


病床使用率越高,代表醫療資源越緊缺。


在湖北,公立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高達98.9%。難怪一夜之間,湖北的各個城市,包括武漢,醫院都人滿為患。


再看幾個其它的馳援武漢的地區:


--四川的公立醫院的病床使用率是98.4%,浙江96.2%,都好於湖北,但也夠緊張了;


--江蘇是94.9%,陝西91.1%,廣東90.2%,比浙江又稍微富餘一些。


然而,這些地方的醫療資源,都不如上海緊張。


上海公立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高達99.3%,在全國排第一。


關鍵的原因是:全國人民都來上海看病。


之前我有朋友,帶小孩兒來上海看病,想安排一臺手術。結果被告知得排隊等兩個月左右,床位早就約滿了。


在接近飽和的情況下,上海依然派出了(以及將派出)三支醫療隊,馳援武漢。


行動大於一切。上海真的很無私。


02


其實建國以來,上海對外地的支援,就沒停過。


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建國前,其擁有的各類機器設備已佔全國總量的65.7%。


建國初期,因戰爭原因,國際形勢緊張,國家不得不實施沿海緊縮戰略,將國家工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內地。


那個時期,國家交給上海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支援全國


2011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了《上海支援全國》,蒐集了當時的文獻資料。


這本書沒宣傳過,可能也沒什麼人看過。我摘出來其中一些片段:


--1952年,上海動員了1955職工,參加人民銀行西北區行工作,還特別強調:“必須堅定為建設祖國服務的思想。必須瞭解西北的物質條件差,不能以上海的條件要求西北,要從西北實際條件出發,要有充分的克服個人生活上困難的思想準備。”


--1953年,為支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興建,上海當年即組織一萬多人的建築隊伍,其中有200多人的技術人員,包括有一級一等工程師。


--一汽等8家單位所需的3000多種設備,14餘萬公里長的電線以及4萬平方米的鋼窗,都是上海工人日夜加班製造出來的。


--1954年,上海調出了壯工34106人參加西北地區的國家基本建設。其中調往陝西20035人(內分配到寶成鐵路5472人),甘肅14071人(內分配到蘭新鐵路4556人,玉門油礦1503人)。


...


據不完全統計,1950年到1958年,上海動員赴外地參加工農業建設的勞動者共計150萬人以上。


要知道,那可是七十年前的150萬人啊!


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工業品、原材料更是難以計數。


其中機床4萬多臺,各種電機300千瓦,棉布85億米,汽車外胎86萬條,膠鞋4億雙...


在那個物資稀缺的年代,通過商業部門調出的工業品總產值302.3億元。


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聽說過這段歷史。


上海只是傾其所有,默默地擔負起了推動國家工業化進程的重任。


03


上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天賦,又有沿海工業的先發優勢,發展得一枝獨秀。


但它沒有豎起高牆“吃獨食”,而是心懷天下,拿原本屬於自己的資源,去支持其它地方成長。


這次疫情,上海自己的醫療資源也承擔了不少壓力。特別是,新型肺炎對老年人的傷害很大。


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一旦被感染,其實非常容易病情危重、多臟器衰竭引起死亡。


上海是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大城市: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有近20%。


沒錯,上海確實略有些遲暮了。


可當武漢面臨危機時,這位遲暮的英雄沒有半點猶豫,第一時間伸出了援手。


它相信,身後的疫情,自己的背脊擋得住!


這就是“扶大廈之將傾”的英雄氣概。


可依然有人在指責上海排外。


他們有沒有想過,說“上海人地域歧視”,本身就是一種地域歧視呢?


04


過去一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大家可能都不太開心。


如果能像科幻片裡那樣回到過去就好了:


--武漢會在第一時間封殺惡臭的華南海鮮市場;


--科比不會乘上那輛直升飛機;


--高以翔也不會在深夜參加高強度娛樂節目;


...


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令人心碎的時刻。


過去終究是無法重啟的。


如果放下偏見,我們就能重啟對身邊世界的認識。


因為彼此溫暖,所以溫暖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