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普世的六大名著為何在解放後卻變成了四大名著?背後原因無人想到

如果有誰問你中國最有名的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相信你一定會脫口而出說:四大名著!沒錯,中國最著名的章回體長篇白話文小說就是指四大名著,它們分別是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羅貫中所創作的《三國演義》、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以及吳承恩著述的《西遊記》。

可是你知道“四大名著”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嗎?實際上你可能連聽也沒聽過,四大名著的前身竟然是六大名著,之所以刪掉二大名著其實是來源於一次有意為之的疏忽行為。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文學界都把在歷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六本古典小說統稱為六大名著。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新國成立後,為了振興當時百廢待興的文藝事業,提高剛剛翻身做主人的無產階級普通勞苦百姓的思想覺悟,繁榮市民的業餘生活,國務院要求國家出版局在近期出版一定數量的優秀傳統文學作品。

隨後,人民文學出版社響應國家出版總局關於豐富市民的業餘娛樂生活,滿足人們對文學閱讀的需要的號召,他們從解放前的六大名著中篩選了一遍,最後只迭擇其中四本最能代表古代文學水平以及滿足當時政治需要的古代長篇小說印刷出版發行,並且改其名為四大名著叢書。

這四部中國古代名著合併在一起出版,立刻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趕到新華書店去買書,竟然把書都買光了,導致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的二十萬冊的四大名著叢書,在短短的兩週之內被銷售一空,還有更多買不到書的讀者不停的打電話到出版社,要求增加出版發行的數量。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看到四大名著受市民追捧,其他的出版社也馬上行動起來,快速的印刷和出版的這四本古典小說。當時人們在茶餘飯後談得最多的除了毛主席外,就是四大名著的內容了。

就這樣,在全國老百姓中間流傳並閱讀的過程當中,為了簡單溝通的需要,就約定俗成的慢慢出現了“四大名著”這個稱呼。

四大名著的誕生實際上就是一次無奈的選擇與有意為之的疏忽造成的,因為當時國家出版總局要求人民出版社只能出版四部古代經典長篇小說,所以他們不得不忍痛割愛,把另外兩本也是很優秀的中國名著刪減掉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被人民出版社從六大名著中無奈刪除掉的兩部著作究竟是怎麼樣的奇書呢?

實際上這兩部在出版社甄選中名落孫山的小說也是十分優秀的作品,它們分別是清初秀才蒲松齡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創作而成的狐鬼小說 《聊齋志異》和清朝文壇盟主吳敬梓用20年的時間才寫成的《儒林外史》。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用畢生的心血創作而成的,作者滿腹才華卻鬱郁不得志,為了生存只能屈尊紆貴地做了一個私塾的老師。在為人師表的漫長42年當中,他舌耕筆耘,一直致力於文言文短篇小說的創作。課餘時間他喜歡走到市井平民的茶肆當中去聽本地人和外地旅客所講的狐鬼故事,回去後展開想象力,再經過自己的藝術加工之後寫成小說來自娛自樂。

《聊齋志異》一共寫有精彩絕倫的短篇小說491篇,它們有的無情鞭撻封建王朝統治階層的腐敗與黑暗;有的極力抨擊“八股文”科舉制度害人匪淺;有的大力歌頌反抗封建禮教的英雄主義行為,具有非常深刻的民主主義思想。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書中三分之一篇幅都是一些歌頌狐鬼人之間真善美的故事,而且還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觀念。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在他的小說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寫的人當中有壞也有好,鬼也有好鬼壞鬼之分,例如在《席方平》故事中所反映的就是一種比較樸素的普世價值觀。

《聊齋志異》還用佔全書三分之一篇章,去描寫作者蒲松齡理想中所追求的天荒地老愛情,在他的小說當中的主人公都勇敢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大膽的去追求至真至美的自由愛情,比如 《香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蒲松齡以及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儒林外史》則是我國現存文學作品中寫得最優秀的一部官場諷刺長篇小說,全書一共有56回,以非常寫實的手法描寫出封建時期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面對“功名利祿”誘惑時所表現出來的迥然不同態度與行為。

《儒林外史》一方面不遺餘力地揭露出三教九流的人,面對利益時所採取的各種不擇手段的態度表現,真實的再現了普通人被金錢和功名所腐蝕的全過程,由此表達出作者對自己所處的封建官場的黑暗,以及科舉的腐朽等等社會現實不滿,並對其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和抨擊。

另一方面作者吳敬梓又在《儒林外史》中大力地表揚了少數下層人物“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堅持自我堅持原則的高尚行為,極力的想表現出人性中其實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其實是寄託了作者對於理想人生的烏托邦式的追求。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國後卻變為四大名著,還有二部為何名落孫山?

其實小編覺得《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都非常的優秀,應該重新納入中國名著當中,恢復原來“六大名著”的稱呼才是最恰當的。

對這個問題,各位優秀的讀者,您們又是怎樣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