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文/學乃身之寶

昨天,我和大表姐(60歲)語音聊天近2個小時,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煩”,甚至有些抑鬱了。

因為疫情,她和女兒無法外出工作,給女兒買房欠的外債無法按計劃結清;疫情影響,繼父離世,她不能回去參加葬禮,內心有些愧疚;童年的不幸經歷,一直在她腦海中呈現,勾起傷心事;女兒離婚,老公去世,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她覺得自己命苦,總之,她的情緒特別低落。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只是沒有表姐那麼強烈而已,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煩”的感覺呢?根源在哪裡呢?

武志紅老師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給了我們答案,即“自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我們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這麼說,可能有人覺得我在說廢話,其實並非如此,我說的責任在於自己,是在深入分析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表姐的故事來說說“自我”怎樣造成問題,以及該怎樣解決問題。

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1.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

武老師說,關係,就是一切

也就是說,我們嘴上說的“煩”和內心感受的“煩”都是發生在關係中,要麼是和人建立關係時,要麼是和動物建立關係時,我們覺得被打擾了,所以才覺得煩。

就像我表姐,她說的煩都是因為“人”引起,同時,容易感覺到煩的人,也不願意去打擾別人,因為擔心別人也會煩,而這想法源於過於相信頭腦。

沉浸在頭腦的抽象世界裡的人,很少接觸身體和外在的真實世界,進而感覺到“煩”和孤獨。

當一個人長時間活在頭腦中時,會產生極強的虛弱感,而這種虛弱感容易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讓自己成為“老好人”—善良的人。

表姐給外人的感覺是強大的、善良的人,但她的內心是脆弱的,更不想做那個好人。因為她恨繼父,小時候的寄人籬下和擔驚受怕(有被猥褻的經歷)的感覺一直存在;她給人的好人形象也是被迫的,因為她只有懂得討好他人才能好好生存下去(母親為了生計總是發火);更重要的是,她顯示出強大,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羞恥感和恐懼,因為誰都想得到認可和肯定。

從表姐的真實內心來看,她的善良,其實就是軟弱。

她不敢直面自己的軟弱,一方面因為這樣會帶給自己“我很差勁”的羞恥感,另一方面擔心外界的毀滅力量,會消滅掉自己,於是一直在用“我很善良”,“我很強大”來掩飾自己的軟弱。

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2.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武老師一直強調,中國式老好人,實際上就是缺乏力量的好人

就像我表姐,因為小時候習慣討好他人,成家後還是以“好人”的形象和他人相處,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她說,小時候,家裡有吃的,一定是先緊著妹妹們,有活幹,肯定是自己幹得最多;成家後,給家裡貼錢是最多的,因為擔心媽媽不高興,也覺得媽媽辛苦,但是她的付出並沒有得到肯定,反倒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

更讓她傷心的是,媽媽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使得繼父對自己的非分行為她都不敢說出來,因為她擔心脾氣暴躁的媽媽做出後果嚴重的事,進而讓她的生活更加擔驚受怕。

昨天,我問了表姐一個問題:“你恨你媽媽嗎?”

這個問題讓她一下子懵住了,因為她的頭腦告訴她,不可以恨媽媽,包括繼父,因為他們撫養自己長大成人,應該感恩。

但我說,恨的同時,不代表消除了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一個人又愛又恨。

後來,表姐承認內心深處對媽媽的“恨”。

她恨媽媽不懂得保護自己,讓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懼中,進而早早和自己不那麼中意的人結婚,只為逃離那個原生家庭。可是婚後的生活,雖然少了那份深深的恐懼,但日子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生活只能是湊合著過。加上現在的生活境遇,更加深了心中的恨意。

奇怪的是,她竟然不敢恨。

因為如果她表現出恨意,就很可能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表姐對媽媽雖有不滿,但不敢表達,因為她害怕失去媽媽的“愛”。

當她不敢表達恨意時,就會把這份負面情緒加給自己,於是出現“煩”和抑鬱的感覺。

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3.直面自體的虛弱和關係中的恨意,展現自己生命的活力

武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而活出自己,就需要直面自體的虛弱和關係中的恨意。

首先,活出自體的堅韌。

自體的堅韌,指的是強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強的感覺和弱的感覺如何侵襲自己,自己都有一個基本的感覺,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也就是說,即便我現在過得不如意,我的生活失控了,我仍然知道失控背後並非死亡,並非深淵,我仍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力量,繼續好好生活。

就像表姐,她可以和借錢給她的人“示弱”,說明情況,以讓自己緩解一部分經濟壓力,同時和好友說說自己內心的痛苦,因為自己的承受力是有極限的,允許自己軟弱,尊重自己的虛弱,這樣才能活出自體的堅韌。

其次,敢於表達心中的恨意。

我們不敢表達恨意,不僅是因為想做個好人,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擔心自己力量不夠,擔心說出來會遭到報復。

就像表姐,她最開始沒有和媽媽說繼父的事情,就是擔心結果更糟糕,但是她忘記了,自己的不作為或沉默就是縱容壞人的行為,同時也是在加害於自己。

我建議表姐說出自己心中對媽媽的恨。

正如武老師說的:“不要懼怕表達生命力,不要懼怕表達恨意,關鍵是不要把恨意變成破壞行為,這樣孤獨失連的恨意就是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為被容納,而轉化成熱情、創造力,也就是白色生命力。

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4.學會表達真實情感,活出真實的自己

正常的關係就是有好有壞,有愛有恨;自己的感受,有強有弱,有正有反,當我們看到這些真實的一切後,也就擁抱了完整的關係。

當我們認清這個完整的關係後,“自我”就不會僅僅存在頭腦中,而是會投身於真實世界,用肉身和這個世界碰觸摩擦,敢於表達真實情感,以展開自己的生命,並活出真實的自己。

前面說到,我建議表姐表達出自己的恨意,但是她的媽媽已經過世多年,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其一,積攢足夠的勇氣,這是表達恨意的前提。

一直習慣討好他人、善良的老好人,很難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像表姐,她雖然嘴上說敢去表達,但當我再次和她確認時,她猶豫了,她說這兩天要再醞釀醞釀,積攢點勇氣才行。

對於表姐來說,和一個已故多年的媽媽,說出真情實感都不容易,那麼對於那些需要面對面表達出恨意的人來說,其實更加艱難。

但是,只要意識到要表達,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其二,要清楚表達恨意時,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其實,我們怎麼看待別人,都是把自己的內在投射到了別人身上。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恨後,未必就是壞的結果,那些結果很可能是我們自己想象的。就像我們常說的,不打不相識,打了還可以成為朋友。同時,表達出恨意,我們的生命力會增強,就像水流一樣在自己身體上流動,促進生命的活力。

其三,如果真的沒有勇氣直面真實的人,或沒機會讓自己表達的人,可以採用傾訴宣洩的方式。

這種傾訴宣洩的方式,是空椅子技術的形式之一。

空椅子技術,是完形心理治療的一種技術。其本質是一種角色扮演,是使來訪者的內射外顯的一種方式。此技術運用兩張或多張椅子,要求來訪者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扮演內心衝突情境的一方,再換坐到另一張或幾張椅子上,扮演內心衝突情境的另一方,讓來訪者所扮演的雙方持續進行對話,以逐步達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自我與環境的整合。空椅子技術在幫助來訪者宣洩、整理內心積壓的情緒、想法、壓力,以及瞭解來訪者未談及的一些信息方面非常有用。這種諮詢技術包括三種形式,分別是傾訴宣洩式、自我對話式和“他人”對話式。

就像表姐,她的媽媽過世多年,無法和真實的人面對面說話,她就可以對著空椅子,把心裡想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就可以發洩出鬱積在內心多年的負面情緒。

總之,當我們情緒低落時,多反思自己的內心,因為自己的善意,很可能是軟弱,自己的恨意,很可能是力量,這樣才能把“自我”變成一個容器,進而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以活出真實的自己。

武志紅:你以為的善良,可能是軟弱;你以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