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有不少人抱怨說,自己讀了不少的書,如四大名著、《論語》、《道德經》、《莊子全書》等等都已經讀了一遍,可是感覺自己的境界並沒有提高,合上書之後,發現什麼也沒有記住,什麼也沒有學到,這是為什麼呢?

叔本華說:"思想家與普通的書本哲學家的關係,類似於目擊者與歷史學家的關係。"

叔本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筆法再出色,史料知識再豐富,他也無法寫出親歷者筆下的那種親切感和真實感。同樣,靠閱讀得來的知識遠不如獨立思考得到知識更能打上"我的"標籤。

所以,叔本華就告訴我們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意思就是說,單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是非常淺薄的,如果要將其變成自己的,就得需要獨立思考。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了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閱讀的本質區別。

叔本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在讀書之法方面,叔本華最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他認為,讀書必須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讀,和經常騎馬坐車而步行能力必定減弱的人一樣,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叔本華說:"閱讀和學習是任何人都能自願進行的活動;而思想卻並非如此。"

桌子上放了一本書,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翻開閱讀,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收穫。沒有思考能力的人就只看裡面的熱鬧;而有思想、會思考的人則是能看到裡面的門路。後者會將別人的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並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進而幫助自己提高人生的境界。

叔本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因為,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而得來的知識,才能夠被我們理解和確證,並且作為一個被堅信的元素納入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難以忘卻。

叔本華告訴我們:讀書從來就不是講究多多益善,同樣,博覽經典也未必能塑造個人的品質、增長自己的學問。

不加思考的讀書,只是將所讀到的文章進行簡單的堆積,而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這樣讀書的人,思想也只是從不同的書籍上拼湊而來的,正因為沒有消化、沒有吸收、沒有獨立思考,所以當將書合上的那一瞬間,自然就會覺得什麼也沒有學到。

叔本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獨思

當然這並不是排斥閱讀,而是告訴我們通過思考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書本的知識。博覽群書的目的是為我所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獨立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