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攻堅戰,政策落地,中小微企業還可以堅定的走下去

為應對疫情對社會經濟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

各機構紛紛祭出大招,一個重點是落實信貸政策,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度過危機。

也確實,為避免疫情的持續擴散,減少人群集聚,各地都是關門閉店,沒有了進項。

單純沒了進項還好說,可是還要大把的往外支出。

房租、水電、工資、加班費等等,一樣不能少。

這真的是到了往外掏的地步了,而且是真金白銀的往外掏。

哪個企業會在自家賬戶上放鉅額的流動資金,大企業還好說,各有各的主,不會不管。

但是中小微企業只能是自己硬抗了。

加之,去年本來就是處在一個下行趨勢裡,很多行業也都出現了危機。

相信很多人都有清晰的認識和聽聞各行各業都在開源節流。

也就是說,不止中小微企業面臨著危機,大型企業也面臨著生存困難,需要斷臂求生。

由此看來,迫切需要信貸支持的就不單單是中小微企業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兩天就有數據,顯示超過300家中國企業正在向銀行尋求超過500億的貸款。

尋求貸款的包括諸多獨角獸公司。

暫不評論其動機,但就其積極尋求資金以應對社會危機的行為,就表明,其他企業確實困難了。

受此次疫情波及最大的餐飲、商超、旅遊等人群集聚產業,正在面臨著生死的考驗。

西貝最先披露困難,只能靠貸款來發工資,某KTV企業,更是隻出不入。

這些能夠喊出聲音的企業,多是有些知名度的企業,容易引起人們的心理共振。

但是國內支持就業的眾多中小微企業,多數默默無聞,也很難發出聲音來。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確實說到了中小微企業的心坎裡。

普惠性的延遲社保、公積金、稅費的支出時間,還是比較有效的。

但是信貸政策能否惠及到這些中小微企業,還有待驗證。

銀行是最大的信貸機構,可以說99.99%的企業都想從銀行借到錢。

但是,銀行是盈利機構,控制風險是他最大的專業。

一般來說,沒有抵質押物或者沒有擔保,很難從銀行借到錢。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中小微企業有多少能拿出抵質押物來,誰能為他擔保。

所以說這就需要銀行開闢思路,探究中小微企業自身的優勢,依此尋找風控點。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了,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雖說大家都積極響應政策,也都在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

但是中小微企業與這些獨角獸企業相比,還是弱勢了許多。

這也是一些政策比較難落地的原因。

中小微企業需要通過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來替換自身的不足。

信貸政策落地執行,雖有指向性,但也要考慮自身風險。

能落到中小微企業頭上的可能會有一些,被幸運砸中的想必也有自身的優勢。

疫情在持續,中小微企業也要生存,就需要發揮自身的能力,強化自身的執行力,構建自身的防火牆。

疫情攻堅戰,政策落地,中小微企業還可以堅定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