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人的理想

教育與人的理想

愛因斯坦晚年時曾被紐約州教育廳問起:學校應當重視那些東西。他回答說:“在講授歷史的時候,應當多講述那些憑藉性格和判斷的獨立性對人類有所貢獻的人。學生們的批評意見應當被友好地加以斟酌。資料的積累不應扼殺學生的獨立性。”

這在今天聽起來依然振聾發聵,因為它和主流文化似乎極不相符。我們的學校仍在堅持輸出千篇一律的人,將對學生的同化視為教育的價值,並且會為了所謂教學權威的維護,不惜消弭學生們的創造力,阻礙天性的發揮。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將此視為一件理所應當的事,讓這種觀念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紮根,進而導致很多生活適應能力不足的天才們優勢被扼殺,而後,在那些應當更早獲得成就的領域裡,成果卻遲遲未能出現。

這種結果帶來的影響沒有人能夠準確衡量,就像沒有人知道一條傷疤種在人心底,多久會殺死這個人一樣。但我們希望這條傷疤能夠癒合,不僅僅是為了抑制無休止的疼痛,更是為了拯救這條生命。而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保住那些天才的種子,將不僅僅是對他們個人價值的尊重,更能幫助整個人類擁有一個更好的世界。

教育的作用如此巨大,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記得有一位叫理查德·萊文的耶魯大學校長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它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

而我們的現實是個人利益永遠高於集體利益,高於國家利益,高於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大家慣於從自己的利益點出發考慮諸事,最終導致自由的精神被強權壓迫,公民的責任被私慾掩蓋,遠大的志向被消磨,盲從取代了獨立思考,自我覺知更是被遺忘,終身學習的基礎找尋不見,獲得幸福的能力也無處而覓。世界依然在繼承與發展之中繼續前行,只是像一條平緩的河流一樣,水不只向下流,還會向過去回溯。而我們真正希望和追求的,是大河浩浩蕩蕩,眾生共享美好,那才是教育對人們生活的價值,遠非今天現實所呈現的種種不美好。

當教育與人的理想相去甚遠,教育就變成了一些人謀取利益的工具,教育也因此失去其傳耀萬世的光芒,所以迷失的人越來越多,當這種黑暗的邊界擴延速度愈演愈烈時,一些人開始重新找尋教育的本源。

他們相信,當孩子們為求得知識、創造價值努力之時,當老師們致力於將孩子們培養成最好的自己之時,當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寄託擺脫世俗的功利之時,當學校變成真正的人才成長基地之時,教育,將重新與人的理想實現契合,迴歸其本質:其教育者,為人所生生不息而立,從善逐惡,借古助今,且待後世繁盛。後世的繁盛應是歷史上人們所具有理想的最高高度,而教育恰是達到這種高度的最佳階梯,拾級而上,必遇其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