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周折,六枝被拐男童27年後終於找到親人

幾經周折,六枝被拐男童27年後終於找到親人
幾經周折,六枝被拐男童27年後終於找到親人

都市新聞記者鄧倩 攝影報道

5月1日,天微微亮,56歲的王顯剛又爬上位於六枝特區木崗鎮抵簸村油菜花田中心寨子裡的小洋樓二樓,在新客廳旁的主臥室裡把一張1.8米寬的床理了又理,他已經十幾天沒法睡著。

這是他給小兒子魚魚準備的房間。

1993年,3歲的魚魚跟著媽媽毛華瓊去鄰居家借工具,後獨自跑去500米外的村小學找哥哥王專專。為了不影響老師上課,哥哥哄他去教室外面玩,下課後才發現,魚魚不見了。

隨後,王顯剛發動家族親友找遍了周邊車站、大小鄉場,逢人就打聽:有沒有人見過一個穿著紅綠相間毛衣的小男孩……

2011年,久尋無果的王顯剛讓大兒子王專專去寶貝回家網登記了尋親信息,隨後又在公安局登記了尋親血樣,但一直沒有消息。直到去年底,寶貝回家網終於有了魚魚的消息,在反覆比對無誤後,2020年5月1日,魚魚登上了回家的航班,一家人終得團聚。

《失孤》點燃尋親夢

1700公里外的福建莆田,張錦六七歲起就經常被殘疾父親吼打著下山去挑水,回家來澆灌地裡的花生——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勞動力。

他有兩個姐姐。大姐是父親和同為殘疾人的妻子所生;二姐是大姐的媽媽離家出走後抱養回來的。張錦非常活潑調皮,挑水乾農活太累,貪玩的他就反抗,父親毒打他時,他就策劃逃跑,但每次被識破以後都會招來更激烈的毒打:“你是我買回來的,你還敢跑!”張錦明白了,殘疾人爸爸不是他的生父。

15歲時張錦離家出走,後被殘疾人爸爸的弟弟找到,“你人很聰明,以後來跟我運送鋼材支架吧!”張錦到了上海,後來又跟著堂哥去了江西南昌,在叔叔的廠裡打理鋼材生意。

2016年底,張錦看了劉德華拍攝於南昌的電影《失孤》,“我的爸爸會不會像雷澤寬那樣走遍天下去尋找我呢?”張錦聽說,自己曾到過天津,後來在福建莆田張家長大,初到莆田時只有兩三歲,大人們也總是談論“你個子不高,應該是四川人”,也有人說:“你可能是貴州的少數民族”。張錦找了本地圖來看,發現四川有九寨溝,貴州有黃果樹,但都很遠,遠到他無法想象幼時的家是什麼樣子。

倒是叔叔再一次談心提醒了他。叔叔說:“你已經是個大人了,你應該去找你的親生父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根的!”張錦難過地嘆了口氣:想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堂哥告訴他,有個寶貝回家網,是專門幫失散親人尋親的,《失孤》其實講的也是志願者的故事。張錦將信將疑,打開網站,一鍵入“尋找親生父母”,就跳出了“寶貝回家網”的網址。

DNA比對成功

在寶貝回家網的論壇裡,有著幾萬名尋家孩子的資料,也有很多尋找失蹤孩子的家庭的資料,無數的寶貝回家志願者經常在裡面查閱對比,希望能幫他們找到聯繫的紐帶。王專專請志願者玉玲兒幫忙登記的“尋找木崗抵簸小學操場走失的王魚魚”就在其中,帖子記錄了1993年11月25日王魚魚在抵簸小學走失的經過,志願者們大量轉發,但一直沒出現有效線索。

2015年,王顯剛、毛華瓊夫婦的DNA順利入庫,但也沒能比對出二十多年苦尋無果的孩子信息。

2017年10月16日,寶貝回家網江西南昌的志願者們發現了張錦的尋親貼,主動聯繫張錦,並幫他採集DNA辦理入庫。見到張錦後,志願者們採取海量對比尋親貼、百度人臉識別等軟件,但都沒能幫張錦找到家鄉和親人。

2019年年末,寶貝回家網站管理員通知江西和貴州的對口志願者:六枝木崗抵簸村王顯剛、毛華瓊夫婦,與江西南昌尋親寶貝張錦的DNA初步比對成功,為確保無誤,仍需重新採血二次複核。

六枝志願者餘萬里曾自主尋子成功,對尋找孩子感同身受的他邀約幾位志願者趕往木崗抵簸村,現場採集了王顯剛、毛華瓊夫婦的DNA血樣,並於當天趕回六枝,在網站的指導下將血樣寄往鑑定部門。

2020年3月底,王顯剛結到抵簸村委負責人打來的電話:“你兒子找到了,在江西,準備認親!”

村裡掛滿橫幅迎他回家

5月1日,王顯剛家位於抵簸油菜花田中心的二層小洋樓上,掛滿了迎接王魚魚回家的紅色條幅。

“他離開家時,我們條件不好,住的是石牆瓦片房,村裡都是毛石小路,現在村裡硬化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家裡也蓋起了二層小樓,把最大的房間留給他。”毛華瓊買來新床、新衣櫃,新棉絮和新拖鞋,“也不知道他過得好不好?娶媳婦沒?穿多大衣服?等他到了家,再一樣一樣給他添置。”

王顯剛一直坐在對著院子大門的樓梯前,“這些年魚魚受苦了,我這一個月都興奮得睡不著,怕他找不到回家的路,親戚們在村裡每個路口都掛著橫幅迎他回家。”

王專專則一早就在村寨門口頂著烈日等待弟弟的歸來,“我家堂兄弟三個,堂哥叫輝輝,我叫專專,爸爸說,弟弟要是叫強強而不叫魚魚,就不會搞掉了,牆嘛,誰都跑了牆是跑不掉的。”

“爸爸媽媽,我回來晚了!”

4月28日晚,當志願者通過微信把王魚魚的新臥室照片發給他本人看時,他說:“不敢相信!從來沒有人為我這樣溫馨過!”

5月1日下午,從南昌飛赴貴陽龍洞堡機場的張錦登上了志願者的車。18點,志願者車隊駛出丁旗收費站,“你叫王魚魚,你家就住在黃果樹瀑布北邊40公里的油菜花田中心,非常漂亮!”志願者告訴他,王魚魚則表示,這樣隆重的歡迎儀式讓他感覺到非常緊張,“我被拐走也不是我父母的意思,他們這樣讓我覺得不好意思嘛。”一口濃烈的福建口音下,第一次被叫回“王魚魚”的張錦用手機拍著沿路的風景,向養父家拉扯他成人的叔叔以及堂哥彙報著一路的見聞。

“這邊空氣這麼好,明年起我要在這裡過年!”王魚魚說。剛到村口,親戚們送來的60箱煙花在空中閃出美麗的弧線,王魚魚呆住了,下車後幾乎挪不動腳的他被志願者們簇擁著往家走,家族親戚們請來了秧歌隊和鑼鼓隊,“王魚魚回家嘍!”走到當年被拐走的小操場,這個歷盡磨難的30歲漢子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

當王顯剛和毛華瓊走上來和他相認時,他抱著父親的肩膀,哭出了自己27年藏在心底深深的遺憾和委屈:“爸爸媽媽,我回來晚了!對不起!”

來源:貴州都市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