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1)也,無莫(1)也,義之與比(2)。”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註釋】

(1)楊伯峻:適、莫:這兩字的解法很多,有的解釋為“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的解釋為“敵對與羨慕”,“無適無莫”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我則用朱熹《集註》的說法。

(2)楊伯峻:比,去聲,bi,挨著,靠攏,為鄰。從孟子和以後的一些儒家看來,孔子“無必無固”(9.4),通權達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 公孫丑上》),唯義是從,叫做“聖之時”,或者可以做這章的解釋。

錢穆先生註解:

無適也:適字有兩解。一專主義,讀丁歷反。如雲吾誰適從。又說:適通敵,無適,即地所敵反義。

莫也:莫字變有兩解。一、不肯義,與專主對。既無專主,亦無不肯,猶去無可無不可。一、通慕,愛慕義,與敵反義對。既敵反,亦無親慕,猶雲無所厚薄。

義之與比:比字亦可有兩解。一從也。一親也。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幹,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幹,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樣幹。”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沒有一定專主的,也沒有一定反對的,只求合於義便從。”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之事,沒有必定要這樣做的,也沒有必定不這樣做的,所做唯求合乎義。”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求知】

我將這段文字理解為: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沒有必須要做的,沒有必須不做的,唯義是親”。這是說君子對於任何事,決定做與不做的唯一標準,就是這件事情是否合於道義。君子不取利於天下,唯以道義為最高追求目標。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根據這段文字的意思來看,這個說法與孔子的教導不盡相符。依據這段文字的意見,君子不會愛財,只會親道義。為了追求道義,貴賤貧富都無所謂。所以,這段文字的主旨在於說明君子於天下,唯義是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