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郝堂:讓農民自主創業 在家賺錢

信陽郝堂:讓農民自主創業 在家賺錢

 彭鳳霞房前是一片開放式空地,沒有院牆、籬笆,僅桂樹、菊花、一口方桌、幾把圓椅

信陽郝堂:讓農民自主創業 在家賺錢

村民開始主動創業和轉型

信陽郝堂:讓農民自主創業 在家賺錢

房屋的改造解決不少村民就業問題

  據東方今報報道:幾年前,郝堂村是一個典型的留守村。年輕人出門打工賺錢,留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當地人將之自嘲為“3860”部隊,甚至有老人因為沒錢看病,喝藥自殺。伴隨房屋改造進行的,是村民的自主創業。懂得如何在家賺錢,這個村莊逐漸飽滿起來。

  退休教師做生意:

  從猶豫到驚喜

  郝堂村有個18個自然組,改造房屋先從紅星組和窯灣組開始。

  現在已成為農家樂的“吳好人家”是紅星組第一個接受房屋改造的人家。小樓有特色:灰磚、黛瓦、桐油樑架以及精雕細琢的馬頭牆,點綴在灰磚中的紅白磚,房前小花壇,移步即景的木製窗框,在沉穩大氣的徽派建築中隱隱顯現江南建築的雅韻。房前一片開放式空地,沒有院牆、籬笆,僅桂樹、菊花、一口方桌、幾把圓椅,一隻小黃狗正曬太陽。

  房主彭鳳霞退休前在郝堂小學擔任校長,說話禮貌誠懇。她告訴記者,2011年7月前,這個院子還是圍牆中的五間磚瓦房,村支書帶著專家已來做過多次工作,為彭鳳霞描繪出新郝堂和新院落。

  當時,彭鳳霞的小兒子在鄭州工作一年,已看好一處三環的房子,彭鳳霞和丈夫吳軍剛攢夠首付,“家裡沒什麼錢了”。

  郝堂村紅星組其他村民家都還沒改造,房子和村莊會變成什麼樣,是個未知數。彭鳳霞開始根本不想改造,被反覆做工作後有些動心,打電話和遠在北京、鄭州的孩子商量。孩子都表示支持,彭鳳霞和丈夫一咬牙下了決心。

  “政府補助15萬的貼息貸款,我們七拼八湊出40萬。”彭鳳霞說,“孫老師和我們商量著畫出房子草圖,老李帶著建築工人一邊蓋房一邊坐在院子裡畫建築圖,最後擴建成三層樓房。”彭鳳霞夫婦很滿意自己的新房子,建造者也從中汲取了經驗。在建造彭鳳霞鄰居家的房子時,就在窗上增加了可以避免淋雨的窗簷。

  第二年3月時,村裡十幾戶村民先後接受了房屋改造,土坷垃路變成瀝青石板路,變乾淨的河流上架起各式小橋,格桑花和紫雲英輪番盛開,彭鳳霞的農家樂也迎來大批客人,“院子坐滿了人,門口就像火車站”。孩子在新聞照片中看到新家容貌,激動地給母親打電話。

  “客人集中在週末吃飯的點兒,因為忙不過來,走的人比坐下來的還多。”彭鳳霞說,“雖然累了點,心裡高興,退休後還能有點事做,還清貸款也有著落了。”

  返鄉創業:回家更溫暖

  看到村莊的變化,41歲的村民袁德宏從湖南迴到家鄉,花四萬多元改造了老房子。

  2011年12月8日,他的“湘裡鄉味”農家樂開業了。“湖南菜挺對咱信陽人的胃口,五月份到十月份,八個包廂幾乎每天爆滿,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賺七八千。”

  袁德宏屋後,大片菜地上各種蔬菜長勢茂盛。組裡的土地流轉後,政府把這些地免費提供給村民,自願種植。“我們飯店用的蔬菜都是在後面這片地上種的,澆的是沼氣池的肥料,長勢很好。”袁德宏的母親張其榮一邊施肥,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的菜園,“這塊是莧菜,這塊是竹筍,都是剛開始種的,那塊黑白菜是彭老師(彭鳳霞)的,長得也不錯。”

  張其榮今年74歲了,挑起肥料一步並作兩步,看起來只有60歲。“兒子不讓做農活,平時光打牌聊天也怪無聊的,莊稼人種點菜心裡高興。”張其榮笑著說。“回來和在湖南賺的錢差不多,但是回來滿眼都是熟人,親戚朋友都在身邊,感覺特別溫暖。”袁德宏說。

  農民轉型:在家也能找工作

  農家樂生意最好的時候是春、夏、秋三季,客流集中在中午。彭鳳霞和袁德宏都就近請村民來幫忙。

  老吳是窯灣組村民,之前務農,也出去打過工,“年紀大了幹不了重活”,從去年開始來袁德宏的餐廳幫忙,一個月工資1300元。“早晨可以睡到八點多,九點來到餐館張羅,不忙的時候嘮嗑打牌。”

  袁德宏說,忙的時候要請兩位大廚和四五個幫手,大廚工資高達5000元。

  郝堂村經營農家樂的,已有十幾家,有的經營飯館,有的經營住宿接待,也有經營咖啡館和茶莊的,經濟條件有限的村民,做起了郝堂豆腐坊、小賣部,將木瓜、拌醬、燒酒等特產擺在店外出售。

  鄉村發展了,農民不必出門打工,在家也能找工作。

  郝堂小學輔導員陳濤告訴記者,2012年9月郝堂小學剛建成時,學校只有十幾個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返鄉的家長多了,到現在學生增加到一百八十多名,留守兒童的比例也大大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