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4月25日、30日,澎湃網和南方都市報先後推薦本工作室創始人許述新著《兵道》一書(其中澎湃網刊出的文章也是著名作家餘戈為該書所做的“序言”)。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下面是兩份媒體的原文:

一、澎湃網:古今中外的軍隊改革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改革”一詞,看上去抽象,實際上形象。這裡有個典故。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施行“胡服騎射”,因胡服一般取自動物毛髮皮革,寬衣闊褲的趙國騎兵向胡人學習,從服裝開始,“改”衣裳為“革”,遂有“改革”一詞。

“改革”的英文是reform,按照牛津詞典解釋,意為:to improve a system, an organization, a law, etc. by making changes to it. 顯然,關鍵詞是Change,通過Change實現Reform。

軍隊為什麼要改革?

不改革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捱打就可能滅亡。

中國封建王朝有一個普遍規律:開始氣象更新,之後欣欣向榮,接著死水一潭,了不起迴光返照中興一下,最後墮落滅亡,改朝換代。這種“凸”字型路徑,國家如此,軍隊也如此,且“生命週期”更短。以晚清為例:

1852年,曾國藩在老家湖南辦團練,湘軍橫空出世;1882年,左宗棠率以湘軍為主力的西征軍平定新疆,湘軍完成最後一次輝煌表演。1862年,李鴻章在家鄉招募淮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老師曾國藩的湘軍還猛;1894年,甲午戰爭,淮軍在陸戰場一敗塗地,淡出歷史舞臺。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1928年,北洋軍閥被消滅。……

這些軍隊從興起到衰敗,從朝氣蓬勃到暮氣沉沉,從生到滅,差不多以30年為週期。

為什麼會這樣?

一者,不打仗,軍隊失去目標和動力;二者,在打仗,但戰鬥力原地踏步,沒有質的提高;三者,改革從“噴泉”到“死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沒能建立常態糾錯機制,不能做到常改常新。

1864年,湘軍鎮壓完太平天國後自廢武功,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太平軍”,在安樂椅上一躺就是近20年。這點時間,足以消磨一支軍隊的朝氣和鬥志。

淮軍出道比湘軍晚10年,僅2年就發展到與湘軍老大哥平起平坐的位置。但淮軍不打仗的時間更長——30年,成了一隻“紙老虎”,其後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無情戳破。

袁世凱的軍隊橫空出世之時,何等生猛!這支軍隊倒是斷斷續續在打仗,但袁世凱的對手基本都不如自己,新建的陸軍沒多大長進。蔣介石北伐成功後,先是面對實力不如自己的紅軍,軍隊長進不大;隨後面對比自己強得多的日軍,又主要靠外援,軍事實力雖有所提高,但只在“點”上進步(所謂美式裝備“五大主力”),沒在“面”上開花,無法阻擋暮氣侵蝕。

有的軍隊明明外強中乾,為什麼可以在外界眼裡保持“強大”幻象?因為不打仗,紙糊的老虎碰不到戰爭的尖刺,未被戳穿。想起一個“腦筋急轉彎”:一艘船怎樣才能永不沉沒?答案是三個字——“不下水”。曾以“裱糊匠”自嘲的李鴻章深諳此理,甲午戰爭前主張“避戰”,堅持“猛虎在山之勢”,威懾就夠了。可惜,不咬人的老虎,能威懾誰?

中國有兩句老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句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支軍隊要保持活力,不能長久泡在和平蜜罐裡,而要向強者學習,在實戰中不斷提高自己,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更是如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裡,《兵道》一書的出版具有特殊意義。治軍需要“資政”之書,對此作者雖未明言,讀者捧卷在手卻能感到一顆拳拳之心。否則,在流行從歷史資料中扒快餐的時下,有幾人能聚焦這一厚重主題,以不亞於做博士論文的投入來寫一本聚焦歷史上軍隊改革轉型的普及讀本呢?

本書作者選取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21次軍事改革,以改革家為經,以改革為緯,對改革家的性格、經歷、優缺、結局等進行了生動描寫和解析,對“為什麼要改,改了什麼,改得怎麼樣”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和評析。

與同類書相比,該書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新風拂面,新意迭出。以“軍事改革”為主題的書不是沒有,但這本《兵道》與眾不同,令人眼前一亮。作者選取的改革案例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頗具匠心,不僅對中國曆代軍事改革進行了縱向梳理,還對中外軍事改革形成了橫向比較,最後歸納總結,既有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也有獨具慧眼的創新認識。目錄設計鮮活,讓人有翻到具體頁碼讀下去的慾望。例如,我們一般認為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而作者卻表示“秦國成也商鞅,敗也商鞅”,容易吸引讀者。

文風清新,文筆生動。作者不僅做到了“慧中”,還做到了“秀外”,所以讀本書不覺其累,現在流行的“悅讀”一詞是之謂也。例如,作者用現代氣息十足的語言介紹吳起在魯、魏、楚的經歷:“在三個單位幹過,平臺一個比一個大,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幹得一單比一單好。連曹操都成了吳起的粉絲,表示膜拜:‘在魏,則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功力深厚,功夫紮實。兩位作者從事軍事研究多年,或長於歷史、外軍,或精於戰略、軍種、軍制,皆功底深厚、經驗豐富。他們把“軍事”和“歷史”結合得十分到位。該書涉及古今中外紛繁複雜的歷史,作者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全書20多萬字,註釋達幾百個,足見作者之走心、細心和用心。

作者雖從古今中外談軍隊改革,所援引素材均為經典案例,它們也許能給當下提供一般性借鑑,也能幫助其他類型的組織機構找到轉型的啟示。

實踐之路仍在此時、仍在腳下,而改革大潮之波早已使所有人無法在岸上抱臂觀望,那麼就讓我們從打開這本書開始深入思考吧。

二、南方都市報:那些戰鬥力逆天的軍隊,如何改變了歷史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近期,《這才是美軍》作者許述的新書《兵道:這些軍隊如何改寫歷史》(與羅耳聞合著)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歷史是興衰,也是命運。如果說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是對人類社會歷史興亡的總結,那麼這部《兵道》,就是一部軍隊興敗規律的啟示錄。

本書作者許述,四川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軍區機關工作。曾在《解放軍報》《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多篇。

2017年,許述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此書曾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加拿大國家圖書館,在廣大軍迷讀者中引發極大轟動。他在微信平臺開設公眾號“許述工作室”(綜合號),在今日頭條、抖音、百度、新浪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開設公眾號“這才是美軍”(軍事號)和“腦洞大開的歷史”(歷史號),聚攏幾十萬忠實粉絲。

他的新作《兵道:這些軍隊如何改寫歷史》,以“軍事”和“歷史”為兩個基本點,詳述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那些戰鬥力逆天,深度改寫了歷史命運的軍隊的締造過程、組織特點、戰爭風格、指導思想,以及締造這些著名軍團的軍事改革思路,揭秘這些軍團的“制勝密碼”。並將它們置於全球歷史的發展維度中進行觀照,對軍隊的革新等方面很有思考深度。本書解讀的軍隊有秦軍團、大漢軍團、蒙古軍團、馬其頓軍團、羅馬軍團、拿破崙軍團、沙俄軍隊、美軍、以色列軍等,無一不是令軍事發燒友著迷的內容。同時,本書也對歷史上的一些失敗了的軍事改革,進行審視與反思,如王安石軍事變法,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軍事改革等。

本書由《超限戰》作者喬良、“滇西三部曲”作者餘戈作序,也得到了王洪光中將,任國強大校,姜鳴 (《龍旗飄揚的艦隊》作者),江曉原(《科學外史》作者),資深媒體人楊浪等名家作者的推薦。

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將喬良認為——“一本《兵道》讀下來,我的看法無外乎‘五善’。即善使新器、善創新制、善立新規、善用新理、善拔新人。關鍵要看它是否啟用了能推進發揮新器、新制、新規、新理於極致的新人。”

近代史學者、《龍旗飄揚的艦隊》作者姜鳴認為——“本書用通俗生動的敘述,引人入勝地揭示出:軍事裝備、指揮形態和作戰樣式的演進、戰略戰術的變革;軍事家的深刻思考和審時度勢,推動著人類進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得失。不守成,敢創新,才有強國崛起。”

而本書剛上市不久,就雄據京東新書榜政治軍事分榜的第一名,可見廣大軍迷讀者的愛重。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作者認為,一支軍隊要保持活力,不能長久泡在和平蜜罐裡,而要向強者學習,在實戰中不斷提高自己。因此軍隊革新,永遠是個動態的過程。但如何改,從哪裡入手,方向如何把控,節奏如何調節,利益如何調控,則要因時因地因人來確定。而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同時這些內容,對於團隊組織的管理和經營轉型也很有借鑑意義。正如餘戈評價本書所說:“作者雖從古今中外談軍隊改革,所援引素材均為經典案例,它們也許能給當下提供一般性借鑑,也能幫助其他類型的組織機構找到轉型的啟示。”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附:喬良老師推薦該書的序言《古今中外軍事改革的經驗教訓,都在這裡了》

附《兵道》目錄: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澎湃網、南方都市報:那些通過改革表現逆天的軍隊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四川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並在《解放軍報》、《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70餘篇,接受過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受邀到華為等演講十餘次,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中將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東新書熱賣榜常居TOP3,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現在成立了工作室,專注於研究美軍。

最新與耳聞合作出版《兵道》一書(喬良和餘戈兩位老師作序推薦,王洪光中將和任國強大校,姜鳴、江曉原、楊浪等名家封面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