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文|冀城晨光

小雪節氣的第二天,西北地區普降瑞雪,應了節氣,也應了冬天的景緻。白雪皚皚,山川裹素,天地間一片蒼茫。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小城甘谷,人們沉浸在一夜驚雪的氣氛中,踏雪而行,賞冬日美景。

朱山載雪,丹崖帶赤。蒼山與枯樹相映成趣,白雪與朱崖交相輝映,好一幅美麗的朱山冬雪圖。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朱山下這塊積雪覆壓著的荒坡,是漢唐絲路古道。這裡曾是車水馬龍,駝鈴陣陣,“貢道開西域,星軺達帝鄉。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白駒過隙,千年一瞬。多少歷史塵埃,如今覆於積雪之下,踏上去“咯咯”作響。聽!這是歷史的回聲。腳下歲月如歌,縱然往者如昔,卻也尋不見。空回首,天地茫茫,古今不辨。

01

詠雪名句

國人愛雪,自古皆然。寫雪名句第一首當屬《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詩經·小雅·采薇》

自此以後,以雪為題吟之頌之者,不絕於書。有描繪雪景絕美的千古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也有描寫雪天生活場景的佳句:

歲暮風動地,夜寒雪連天。老夫何處宿,暖帳溫爐前。——白居易《風雪中作》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性德《長相思》

一幅生動的生活圖景,拉進了古今的距離,共同的景緻讓人們有了心靈的共鳴,所以雪不再是冰冷的,而多了一絲溫暖。

02

名著裡的雪

在古典文學名著中,也有對雪景的描寫。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雪景描繪最多的是《三顧茅廬》,或稱《玄德風雪訪孔明》

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能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劉玄德三顧茅廬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劉備訪孔明不見,剛要上馬返回。只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火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後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

“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

銀裝、玉鏃、鱗甲、梨花、柳絮、爛銀,關於風雪的描寫,或在風景之中,或在言語之中,或在詩句之中。通過多種元素的渲染出風雪載途的景象,以此突顯劉備訪賢之艱辛與誠心。同時,風雪山林將以孔明為代表的名士風度刻畫得淋漓盡致,恰如一幅《風雪山林高士圖》。

《三顧茅廬》對雪景的描寫,充分地烘托了人物個性,渲染了故事情節。正如黃承彥詩云:“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這裡的雪如鱗甲,可改江山舊貌。因此,臥龍崗的雪無處不充盈著天下治亂意味。

另一部古典文學鉅著《紅樓夢》中也有經典的雪景描寫。據統計《紅樓夢》寫到雪共293處(前八十回154處,後四十回139處),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對雪景作了兩處經典描繪,一是“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二是片尾“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羶》: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眾人說笑出了夾道東門一看,四面粉妝銀砌,忽見寶琴披著鳧靨裘站在山坡上遙等。身後一個丫鬟抱著一瓶紅梅。眾人都笑道:“少了兩個人,他卻在這裡等著,也弄梅花去了。”賈母喜得忙笑道:“你們瞧,這山坡上配上他的這個人品,又是這件衣裳,後頭又是這樣梅花,像個什麼?”眾人都笑道:“這像老太太屋裡掛的仇十洲畫‘雙豔畫’”。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琉璃世界白雪梅花意境。87版紅樓夢劇照絕美地再現了這一景象,也將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審美展現出來。白雪茫茫,群芳凋謝,只有梅花凌寒獨開,也正是如此,白雪與紅梅成為絕配,贏得人們的讚美。而這皚皚白雪卻是歲月最嚴酷的推手,賈府的也在雪中凋零。所以,王熙鳳在雪天悽慘逝去,賈寶玉在雪天出走。

冬晚雪鑑:朱山映雪與中國雪的意象

從“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個人情感流露,到“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再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雪的意象在中國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雪已經不是普通的景緻,而是凝結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與共識,預示著中國歷史的興衰與變遷,傳統時代的雪的意境也到了極致。所以,在中華文化中,雪,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意象。

雪,是歲月最聖潔的形態。

人,總該在歲月中留點什麼。如蘇軾所言: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