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鄉村文化 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目標是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領域的全面振興,其中,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的任務和價值追求,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抓手,為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文化興國家興,文化強民族強。廣袤的鄉村不僅承載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積澱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守望者。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為此,要不斷挖掘、提升鄉村的文化價值,把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培根鑄魂工程抓緊、抓實、抓好,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層面涵養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

讓農民成為繁榮鄉村文化的主體。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核心在於動員和激發農民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道德新風,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一方面,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樹立鄉村文化建設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鮮明導向。另一方面,培育挖掘鄉土文化的本土人才,推動農民積極投身於鄉村文化建設,支持鄉村民間文化團體開展符合鄉村特點的文化活動,加快鄉村文化振興。

以城鄉文化融合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傳統在鄉村根基深厚,其精神內核是維繫鄉村社會秩序的紐帶。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立足鄉村文明,吸收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實踐中努力創新,為鄉村傳統文化注入科技元素,使其既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又能保持和弘揚鄉村文化精髓。隨著城鄉融合不斷深入,要秉持“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原則,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的佈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推動文化技術、文化產品和專業人才等文化資源向鄉村傾斜,提高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促進城鄉文化無障礙銜接與融合發展。

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繁榮興盛。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嚮往鄉村恬靜、自然的簡單生活,這些潛在的消費需求催生了相關產業,水果採摘、鄉村旅遊、鄉村康養、農耕文化體驗等成為新興的時尚體驗。加快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不僅能讓農耕文化得以傳承,還可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通過建立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機制,可以充分利用鄉村社會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如鄉村建築、鄉村生產生活工具、地方小吃、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民間藝術品、地方文藝表演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有些地方的文化資源已經或者正在消逝,我們要通過尋找、記錄、弘揚、傳承等方式,充分挖掘和保護這些鄉村文化資源;同時還要大力創新傳統工藝模式,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將地方優秀的文化資源融入市場、轉化為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

提升鄉村文化治理的水平。必須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黨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領導,增強鄉村文化治理能力。鄉村文化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基層政府的引導與治理,文化管理部門要發揮基層文化組織的監督和服務功能,逐步完善鄉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建設鄉村文化電子政務。規範農村文化市場,打擊黃賭毒等違法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要在鄉村實踐中紮實推進鄉風文明,當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過程,也是“推進移風易俗,培養文明鄉風”的新契機。為進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中央文明辦近日發出《關於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的通知》,強調要在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更加註重發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協作互助的優良傳統,更加註重培育文明有禮、助人為樂的社會公德,更加註重強化遵守秩序、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更加註重倡導守望相助、共度時艱的人際關係,大力弘揚共築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打造有利於疫情防控工作平穩有序開展的社會環境,為提升鄉村文化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清明節期間,農村居民積極響應民政部《關於在清明節期間開展文明祭祀活動的通知》的號召,通過“家庭追思會”“網上祭祀”“代祭掃”等文明祭祀活動祭奠先人,儘量避免外出聚集性祭祀活動,這種融環保、科技、人文、防疫等多元素的祭祖新形式,既重視了精神文化的傳承,又樹立了祭祀文明新風。(作者:魯小亞 劉偉,分別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