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是一句諺語、俗語,意思就是男子娶妻,寧願娶寡婦,也不娶生妻。為什麼這麼講?與“生妻”在古代的地位和當時傳統思想認識有關。

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寡婦”好理解,指沒有丈夫的婦人,後多指死了丈夫的婦人。源自於《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也稱遺孀、未亡人。


“生妻”一詞有些生僻,它源自於西漢名將李陵的《答蘇武書》,其中有兩句“老母終堂,生妻去帷。”就是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離去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斷最初“生妻”是指改嫁的妻子,後泛指被夫家休棄的女子,現在指離婚的女子。


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生妻”是什麼


“寡婦”是由於丈夫不幸亡故的女子,“生妻”是由於被夫家休棄的女子。從某種程度講是有本質的區別,“生妻”被歧視的根本原因在於古代對“休妻”的明文規定。


在古代,為了規範妻子的行為,不使逾規,還特別制定了休妻的條件,即人們常說的“七出”,是封建時代休妻的七種理由:不孝順父母,不能生孩子,出軌,好嫉妒人,身患嚴重疾病,喜歡嚼舌頭,喜歡小偷小摸手不乾淨七條規定。


“七出”內容多是以夫家整體家庭家族的利益為考量,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於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進行休妻,那麼被休的女子就成為了“生妻”。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

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古代人們對“寡婦”與“生妻”態度不同


“寡婦”與“生妻”,雖然都是因失去丈夫而成為單身的女子,但是,古代人們對她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一般來講,由於丈夫去世妻子成為了“寡婦”,寡婦一個人拖兒帶女生活艱辛不容易,人們會給予她們同情甚至幫助,對她持包容態度。


但是對“生妻”的態度可就不一樣。在古代,已為人妻的女子一旦被休成為“生妻”,人們就會認為她觸犯了“七出”戒律,會認為她不是好人,認為她傷風敗俗。這在古代是不能容忍的行為,因此,會被人鄙視。


“寡婦”與“生妻”地位處境不同


“寡婦”與“生妻”,都是不幸的人,由於人們對“生妻”的理解認識問題,導致被人看不起。在封建社會,女子出嫁後最擔心的是被休,女子被休不僅自己被人歧視,孃家父母也會感到顏面掃地,在人面前自矮三分,至於哥嫂弟媳們,更是無法容忍她回孃家丟人現眼。

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在封建社會,貞潔“寡婦”往往被人尊敬,甚至為她設立貞節牌坊,對於含辛茹苦守寡的“寡婦”來講是莫大的榮耀。而“生妻”則被人處處排斥為難,被人下眼看,“生妻”的社會地位與處境比“寡婦”更難。


綜上所述,就形成了“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的說法。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是否還適用


“寧娶寡婦,不娶生妻”,是封建社會人們對封建制度的認可行為,對於現在,不一定適用。


現在來講,所謂“生妻”,就是指離婚的女子。現在離婚的多了,難道都是女人的過錯嗎?顯然不是。生活中有很多夫妻離婚的原因是男人背叛婚姻家庭造成,是男人的不齒行為令女人成為“生妻”。它體現著男人道德的缺失,不是女子的過錯,女子是受害者,該受到譴責是男人。

古人為什麼講“寧娶寡婦,不娶生妻”,現今還適用嗎?

結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是一句諺語、俗語。諺語一般是從生活而來,體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從古到今,流傳下來很多諺語,為人民所喜愛,很多諺語到現在還在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認識會改變,因此,並非所有諺語現在都適用,就像“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句諺語現在就不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