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不到一年的時間,

兩大美國網紅快餐品牌

Shake Shack、Popeyes先後登陸上海,

Shake Shack 也高調挺進北京三里屯,

“排隊兩小時、吃雞五分鐘”

又變了魔帝兩都青年的新時髦……


即使疫情餘波未了,熱衷嚐鮮的中國人,

又一次展現出了“加量不加價”的熱情。


Costco入華的盛況再次重演,

不但排隊時間一度達到高能四小時,

甚至還出現了有償代排、鹹魚高價轉讓熱門漢堡的都市傳說。


2020年了,距離洋快餐肯德基1987年的首次入華,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十多年。


同樣是平平無奇的漢堡炸雞薯條,

兩家品牌究竟有什麼新花招,

讓見慣了大場面的京滬人民紛紛瘋狂?


#1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2001年,Shake Shack誕生於以髒亂差聞名的紐約麥迪遜廣場公園,很快就憑藉別緻的鋪面設計和地道的風味闖出了一番明堂。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人們穿過紐約城,寧可在又髒又亂、毒品與流浪者齊飛的小公園裡排上2,3小時的隊,也要品嚐一口傳說中的美味。

火爆了三年之後,Shake Shack也成功抱上了聯合廣場酒店集團的大腿,順勢推出了漢堡、熱狗、鋸齒薯條等一系列招牌產品。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它再也不是當初那家開在破爛公園裡的“草根”小吃,搖身一變成為面向年輕人的、具有鮮明街頭特色和流行文化烙印的

高端餐飲。


在各個別具特色的Shake Shack分店,不但有精美的食物和不收小費的親切服務,還有細分市場的酒水、素食漢堡和寵物食品。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這些前所未有的經營方式,讓Shake Shack迅速受到潮流食客的追捧,和自由女神、帝國大廈一道,成為了遊客必去的紐約新三寶。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與“紐約新三寶”相比,Popeyes的賣點則更加簡單粗暴:風靡全球的炸雞大師”,不接受反駁的那種。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1972年,Popeyes成立於新奧爾良,其後併入國際餐飲集團,和中國人熟悉的快餐漢堡王成為同門師兄弟。


五十年來,一路招兵買馬的Popeyes已經成為位列肯德基之後、連鎖店全球第二多的炸雞品牌。


雖然是老品牌,但論起追逐時代浪潮的能力,Popeyes的氣勢可完全不輸後輩。


近年來,它格外注重網絡營銷對年輕群體的收割能力,到處找競爭對手甚至顧客“碰瓷”,玩起了“越撕越紅”的戲精人設。

顧客因為吃雞打架、分手、報警、甚至因為斷供漢堡把自己告上法庭的事件,都被它樂此不疲地拿來做宣傳。


“嘴炮一響,黃金萬兩”,Popeyes不斷掀起爭議話題,“涉事”產品總能在瞬間被消費者們買個精光。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如此抓馬,熱鬧歸熱鬧,兩家品牌之所以能夠在一眾強敵的競爭中風生水起,背後的策略出奇的一致:不與肯德基、麥當勞等便宜、便捷的老牌強敵正面剛,通過差異化和低成本的營銷戰略,專心耕耘年輕人,開發空白市場。


畢竟,和精打細算的父輩相比,網絡一代代表著未來,也更願意花高價為“潮流”買單。


#2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其實,Shake Shack和Popeyes獲得巨大成功的共同點,都離不開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以及揚長避短的營銷組合拳。

價錢高一點,好吃不止一點點

對於Shake Shack來說,好吃的秘訣很簡單:最好的大理石牛肉、高檔非轉基因蔬菜,貨真價實的白砂糖和牛奶……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高檔的食材強強組合,力求每一口都是金錢在口中肆虐的極致快感。


而Popeyes的制勝秘訣,則是在邁阿密實驗室中開發出的一種獨門配方——含有乳酪的特製麵糊,讓炸雞表皮格外鬆脆,經久不潮。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除此之外,雞肉經過12小時醃製入味,黃油像夾心餅乾一樣厚、再加上用量豪氣的醃菜,層層組合,讓人一口上天。


號稱連天后碧昂絲都是Popeyes炸雞漢堡的忠實粉絲,甚至收穫了一張終生免費的vvvvvVip會員卡。


可惜天后本人一直礙於面子沒有使用這份特權,這件軼事也被Popeyes拿來當做活廣告津津樂道了十幾年。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融入當地,年輕人的底盤聽我的

全世界有多少家分店,就有多少種不同風貌的Shake Shack。


《紐約時報》曾經評價Shake Shack是“反連鎖的連鎖店”,拒絕“千店一面”。


Shake Shack號稱每開一家新店,都是為了創造獨屬於這個地區的社區聚集地。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店鋪設計“反連鎖”、食物“反連鎖”、服務“反連鎖”,這種友好、親切、又極具個性化的經營態度,成了Shake Shack是在年輕群體中致勝的法寶。


在世界各地,Shake Shack正在像星巴克一樣,變成一種展現獨特文化和品味的標誌。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它的個性和美味,讓來到這家快餐店的人們對它慢吞吞的上菜速度空前寬容。它已經不再是一家單純吃漢堡的餐廳,而是變成了一個環境寬鬆宜人的社交寶地。


很多商務人士會把這裡當作極具性價比的談判場所,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還曾經在這裡上演了一出親民秀。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偷偷告訴你,緩慢的上菜速度,也是Shake Shack節省成本的高招。


市場回報也驗證了這種重品質、輕速度的經營策略的正確性:2019年,在大部分玩家難以為繼的情況下,Shake Shack依靠反傳統的營銷依然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Popeyes走的不是這種貴族路線,而是往低了開,同樣把目標客戶設定為年輕、願意在食物上加大開銷的消費群體。


但在美國本土,Popeyes主打黑人市場,利用各種黑人明星、文化、俚語插科打諢,製造“黑人友好”的反歧視品牌。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空降魔都後,Popeyes通過打造“漕河涇白領生活圈”、舉辦“同性驕傲節”等活動,明確表示自己是炸雞屆不一樣的煙火。


立足本地、為一部分最有潛力的消費群體代言,成了Popeyes一以貫之的經營策略。


在這場中國市場的爭奪戰裡,兩家品牌都十分清楚,贏年輕人者,贏天下。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玩轉網絡營銷,讓粉絲自己打廣告

食材高級、環境好、服務好、價格不誇張,和精打細算到骨子裡的傳統對手相比,Shake Shack和Popeyes為什麼做到今天還沒倒閉,反而風生水起?


答案是,省下鉅額廣告費,網絡營銷造成的品牌效應,足夠兩家賺得盆滿缽滿。


從一開始,Shake Shack就大幅降低了在傳統電視、廣播和雜誌上的廣告支出,選擇用社交媒體與年輕客戶直接互動。


目前,品牌已經在社交網絡上積累了數十萬粉絲,年輕人會自發替品牌生成宣傳內容,感覺自己就是Shake Shack的一分子,而Shake Shack則反過來將這些互動用於數據分析,以更好地瞭解客戶期望來改進產品和服務。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而在推特上“越撕越紅”的Popeyes,則更加深諳此道。


在去年9月發起的“誰是最美味三明治”的推特大戰之後,全美各地的Popeyes都排起了長隊,新品瞬間售罄,甚至有人想以7000美元的價格把搶到的三明治賣出去。(這集好像哪裡見過???)


這場品牌之間的拉踩,最終為Popeyes帶來了接近6500萬美元的免費廣告效應。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這場三明治屆的“宮鬥劇”讓人們意識到,網絡營銷的真正力量不在於品牌怎麼看自己,而是在於消費者怎麼看你。


推特上的三明治混戰,讓粉絲們編出了廣告公司想破腦袋都寫不出的絕妙臺詞。


更妙的是,上了熱搜還免費。


#3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儘管來勢洶洶,兩家品牌想要在中國落地生根,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目前,Shake Shack在中國延續了與美國類似的高端定價策略,人均費用在百元左右。


但無人知曉,新鮮感褪去,絕大部分消費者是否還願意為Shake Shack接近海底撈的價位而買單呢?


反觀Popeyes,則早早地在價格競爭中嚐到了教訓。


很少有人知道,2000年左右Popeyes曾以中文名“派派思”短暫地進入中國市場,開在了當年最知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卻因為定價過高、當時的消費者沒有吃炸雞的習慣等原因草草離場。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二十年後,學乖了的Popeyes在定價上更為親民。


但價格顯然不是唯一致勝的因素,麥記肯德基在中國深耕三十餘年的江山,並不會那麼輕易拱手讓出。


而善於炒作的Popeyes能否把握住中國文化的分寸,更讓人捏一把汗。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單說Popeyes,上海開店首日,大眾點評就收穫近200條差評。不是因為口味,而是因為心理落差和消費體驗太差。想想開業初期,同樣大排長隊,最後卻不歡而散的LadyM…….

忽悠中國青年入坑,不要低價要逼格,只愛高價漢堡

說到底,任何主要依靠網絡營銷來建立品牌的行為,都在玩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遊戲。


社交媒體是一個極端的國度,飢腸轆轆的用戶為了追逐短暫的轟動效果,可以做出各種極端甚至不負責任的評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稍有不慎,玩弄流量的品牌也很容易被流量反噬。


管他洋快餐洋“慢”餐,光靠營銷,只好吃好看不行,消費者要的,是整個體驗!而這些初來乍到的洋品牌,真正從計劃到執行能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得慢慢熬出其中的真諦!


*文中圖片來源於品牌公眾號以及網絡平臺,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