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得角武裝部隊第一軍區司令:深深感受到中國減貧成就的含金量

佛得角武裝部隊第一軍區司令:深深感受到中國減貧成就的含金量

笑容是扶貧成效最生動的展現

■佛得角武裝部隊第一軍區司令 何塞

無論在哪個國家,減貧都不是一個新話題。但親眼見證中國的減貧成就,還是刷新了我的認知。

青山環繞中,平整的水泥路、大片的果蔬大棚、一排排客家新屋……今年1月,第一次來到江西省瑞金市黃沙村參觀時,我很難將這裡與貧困聯繫在一起。事實上,這裡曾經是中國的貧困村。通過村幹部的介紹和村史館的展示,我得知100多戶村民全部脫貧僅僅用了6年時間。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8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這樣的成就是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來到中國後,親眼目睹了中國老百姓臉上洋溢的笑容和他們有奔頭的生產生活,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減貧成就的含金量。

在黃沙村,我看到這裡已經變成了紅色文化旅遊特色村。在各級政府的幫扶下,村民因地制宜建起百餘畝蔬菜大棚,傳統的養蜂業有了專門品牌,農民還開起了農家樂。小村莊的農副產品不僅可以新鮮供應農家樂,還能通過電商賣到全中國。正是因為有了內生髮展活力和動力,黃沙村農民增收的路越走越寬。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幹。”減貧行動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中國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以人民為中心,把消除貧困納入國家戰略並予以大力推動。

在黃沙村,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卓越的動員力、高效的決策力和強大的執行力。中國的基層扶貧幹部和群眾就像一家人,他們有擔當、甘於奉獻,是貧困群眾的主心骨,推動精準扶貧政策在“最後一公里”有效落地。

雖然各國政治制度和基本國情不同,但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上下聯動、統一協調、因地制宜的減貧做法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這些經驗不僅印證了中國自身選擇的正確性,也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新選擇。

在做好國內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中國也為非洲的減貧事業作出了貢獻。由中國援建的佛得角泡衣嶗水壩,見證了中佛減貧合作的歷史。佛得角常年乾旱、降水量少,不利於農作物的種植。為幫助佛得角解決缺水問題,中國政府派遣的專家因地制宜,通過建設水壩攔蓄雨水。這座佛得角歷史上頗具規模的水壩建成後,玉米等農作物豐收了,不僅當地貧困居民因此擺脫了飢餓,還促進了佛得角農業經濟發展。為此,當地每年都會舉辦“玉米節”來慶祝。

黃沙村的變化是中國成功實現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我非常希望佛得角也能書寫這樣的故事。離開村子時,我和那裡的群眾拍了一張合影,我希望把這張“群眾笑臉”和中國的減貧經驗一起帶回我的國家,因為我相信這一張張笑臉是扶貧成效最生動的展現。

(解放軍報記者宮其芳、通訊員劉志良採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