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陳天祖


堅持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經濟“雙循環”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發展新趨勢,本人結合欽州發展實際,在此發表一下個人的思考。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一、“一條通道”,暢通經濟內循環成為關鍵

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欽州處於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陸聯通的關鍵節點,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條通道”極大提升了欽州的戰略地位,讓欽州從西南邊陲一躍為改革開放前沿,為欽州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欽州要抓住通道發展經濟,暢通經濟內循環就成為關鍵。沒有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內循環,無法有效抓住通道的流量,形成通道經濟發展。

一是要突出向海發展主軸。突出靈山沿進港大道向海發展主軸,形成首尾呼應向海發展局面,匯聚形成向海經濟的大流。

二是要形成向海發展副軸。突出浦北至欽州港、欽北至欽州港兩條副軸發展,暢通欽北、浦北向海發展渠道。

三是要打通三縱一橫路網。暢通濱海公路一橫,打通北部灣大道、進港大道、揚帆大道三縱,力拓延長線,推動國道、省道與高速公路共進,直抵內陸深處,形成更有效的暢通經濟牽引。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二、“雙管齊下”,市縣統籌唱響發展主旋律

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縣域經濟發展已經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更多要從市域經濟層面來考慮。欽州發展必須堅持向海經濟和縣域經濟“雙管齊下”,實行“兩條腿”走路。欽州自撤地建市那一刻起,就圍繞向海經濟發展努力,向海經濟打開了欽州發展的新空間。同時,欽州歷經多年發展,我們也看到了那麼一種趨勢,兩區GDP從落後兩縣到領先兩縣,明顯市域統籌下的經濟發展會更好。下一步,要加強市縣經濟統籌,推動向海經濟和縣域經濟形成互動、融合。

一是唱響“雙城記”,形成首尾呼應局面。主要是突出欽州市主城區與靈山縣副中心城市兩城市發展。欽州南北區150萬人口,靈山168萬人口,浦北93萬人口。宜把靈山作為欽州副中心城市進行建設,形成“雙頭呼應、首尾兼顧”。 僅靠欽州主城區輻射帶動存在困難,靈山縣和浦北縣均離欽州主城區100多公里,具備相當的距離,需要在兩縣形成一個副中心城市來引領帶動。浦北呈長方形狀,縣城處於中點,對浦北全域的引領帶動並不強。靈山縣城地勢平坦,輻射帶動周邊人口將近50萬,相當於一箇中等城市的規模,完全可以作為副中心城市。靈山的房價不比欽州低,這證明靈山作為欽州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當得起。

二是打通“中梗阻”,形成通道暢通狀態。向海經濟與縣域經濟強化互動、融合,暢通交通內循環很關鍵,交通不暢、滯後成為了影響向海經濟與縣域經濟互動、融合的主要因素,形成了“中梗阻”,必須想辦法暢通與靈山、浦北的聯繫。一方面,著眼通道,圍繞通道經濟,加強向海經濟與縣域經濟融合研究,從港口物流、產業鏈條,力促向海經濟與縣域經濟協同,一體化推進,在產業、商業、服務業等形成緊密聯繫,結成發展聯盟,不斷匯聚形成流量。另一方面,著手交通,突出補短板,破除“中梗阻”,把向海通道的短板給補上,暢通靈山、浦北向欽。說一千道一萬,沒有交通的暢通,難以有效形成向海的流,沒有暢通向海的流,說通道經濟就是一句空話。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三、“三化互動”, 好招式撬動欽州經濟發展

實施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是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有效撬動欽州發展的好方法。

一是聚焦“兩個反哺”,利用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當前,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發展新階段。欽州市是農業大市,農業資源豐富,有優良的農副產品、海產品和優質水果,是“荔枝之鄉”、“大蠔之鄉”、“奶水牛之鄉”、“長壽之鄉”、“香蕉之鄉”、“黑葉荔之鄉”等,靈山每個鎮幾乎都有其特色農業,如文利水牛奶、太平九冬楊梅、武利瓜皮和牛巴、新圩冬菜等,欽南那麗鎮有“農業三寶”,浦北新塘是“黑葉荔之鄉”。 在更多的人洗腳上田、進城務工創業的前提下,要利用好“兩個反哺”趨勢,在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肉鋪子等方面下住功夫,繼續在靈山荔枝、浦北紅椎菌、欽南海產品等優質農副產品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推行品牌化策略,實施原產地認證,開發更多的優質農副產品、海產品、優質水果,推動農業集聚,形成規模,在農業產業化上謀實謀深,讓“農”字招牌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二是發揮“強鎮輻射”,突出中心集鎮城鎮化建設。欽州有很多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鎮,大鎮在周邊鄉鎮中具有“中心集鎮”地位,對周邊地方形成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善於利用“強鎮輻射”的趨勢變量,加強中心集鎮的城鎮化建設。在靈山,除了縣城外,突出抓好武利、陸屋兩個中心集鎮的建設,形成城鎮發展“鐵三角”。在浦北,考慮其長方形的地形,突出抓好縣城和張黃、寨圩兩個中心鎮建設,形成“一線三點”城鎮發展局面。在欽南,抓好那麗、犀牛腳、黃屋屯的建設,突出沿海重點與高速兩點城鎮發展。在欽北,突出抓好欽北城區和小董、大寺兩個中心集鎮的建設,大寺坐守欽北區大門,小董輻射周邊鄉鎮。

三是形成“集聚效應”,注重園區發展實施工業化。欽州是丘陵地貌的沿海城市,境內有十萬大山和六萬大山穿過,這樣的地貌決定了後發展地區欽州發展工業不宜四面開花,也不宜“星羅棋佈”,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中發展”,以園區發展工業,形成“集聚效應”。靈山人口多,農業資源豐富,適宜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園區突出勞動密集型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浦北是長壽之鄉,紅椎菌靚,適宜發展大健康產業和旅遊康養,園區突出發展健康產業和文旅康養。欽南沿海,適宜發展海產品、貿易加工和濱海旅遊,園區突出發展加工貿易與海產品加工。欽北毗鄰南寧,適宜定位為“菜籃子”、“肉鋪子”以及各種通道經濟發展模式,園區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飛地經濟和向海經濟產業。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四、“四輪驅動”,加快形成向海發展新趨勢

欽州實施向海發展戰略,只有形成靈山、浦北、欽南、欽北“四輪驅動”, 向海發展才能達成最佳速度,形成最佳效果。

一是突出靈山“西天取經”。

靈山要圍繞西部出海,縣城與陸屋、武利兩鎮形成“鐵三角”,通過欽州主城區與靈山縣城正副中心城市牽引,陸屋和武利工業園區雙輪驅動,形成向海發展之勢。一方面,縣城與陸屋構建經濟帶,可以牽引向海主軸上的浦北寨圩一同向海,武利與浦北縣城、張黃連線,可以形成發展副軸,串聯向海發展。

二是突出浦北“三線匯流”。寨圩攜樂民牽手靈山沿主軸線匯流向海,浦北縣城以大健康產業開路,沿欽浦公路攜龍門、三合、北通經靈山武利匯流向海,張黃攜白石水牽手康養旅遊經靈山武利匯流向海。

三是突出欽南“向海看齊”。突出抓好犀牛腳、大番坡、尖山、龍門港、康熙嶺、那麗、東場等沿海鄉鎮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統籌濱海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四是突出欽北“坐守要道”。突出發揮欽北的“北大廳”“北大門”作用,注重抓好北向南寧大門之迎,在大寺打造迎接強首府輻射的戰術安排;突出小董在北區的統籌調度,統籌抓好“菜籃子”“肉鋪子”工作;注重抓好欽北城區飛地經濟、向海經濟產業配套發展等工作,以工業扼守要道、坐守經濟發展之利。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五、“五箭同發”,早日實現市域經濟同心圓

市域經濟層面的主戰場是欽州臨港區域,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是靈山、浦北、欽南、欽北,要以園區作為主陣地,突出箭頭攻堅,實現五箭齊發,靶向同心圓,推動市域經濟大發展。

一是欽州臨港區域要形成龍頭經濟引領。突出臨港區域項目建設主戰場和經濟發展主陣地,發揮港口物流和龍頭產業對全市經濟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龍頭”。

二是靈山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副中心城市。突出欽州與靈山的發展主軸,欽州主城區作為中心以及靈山縣城作為副中心要強化城市的虹吸效應,形成名副其實的主軸經濟發展帶,首尾呼應向海發展。

三是浦北要突出康養宜居打造後海花園。發揮好浦北長壽之鄉以及良好的生態效應,聚焦大健康和康養旅遊,全力打造沿海城市的後海花園。

四是欽南要全力以赴做好向海發展服務。欽南區沿海,向海經濟主戰場在欽南區轄區範圍內,在舉全市之力推動向海發展這個大環境大趨勢下,欽南區首要任務就是心無旁騖一以貫之抓好向海經濟服務,履職盡責力促向海經濟發展。

五是欽北要抓好向海發展產業鏈接服務。

欽北區是欽州的“北大門”“北大廳”,在“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發展思路下,欽北區要積極主動對接向海經濟發展,抓好向海產業發展的鏈條延長以及產業配套服務,推動向海經濟上規模,加快形成向海經濟的產業集聚。(作者:陳天祖)


暢通欽州經濟發展內循環之思考


二叔欽州說事,只管努力寫文,其他交給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